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卢德之:家族传承、家族基金会与人类共享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18-06-08
 编者按:

此文系我会理事长卢德之2018年5月26日在“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传承的道与术”研讨班上的演讲,文字根据现场演讲、问答、交流录音整理。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卢德之

各位专家、慈善家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刚才听了两位美国专家关于“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传承的道与术”的演讲,确实很受启发,特别是他们对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传承经验的总结,对中国慈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在我看来,洛克菲勒家族确实是中国家族传承学习的榜样。从政治制度上来说,中国和美国有很大区别,我们不去做简单的比较,但我觉得有一个特点是,支撑美国发展的应该有美国一两百大家族的作用,洛克菲勒家族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本人也非常感谢洛克菲勒家族。半个月前,佩吉女士创立的全球慈善家协会、福特基金会和罗格斯大学联合在纽约召开了一个讨论我《资本与共享三部曲》英文版的“共享文明研讨会”,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慈善家、企业家出席了会议。会议非常成功,对我的启发与鞭策非常大,非常感谢!

说到我跟洛克菲勒家族的缘分,也是很深的。10多年前,我在北京的西总布胡同,就是协和医院对门的胡同里,买了一个四合院。现在,这个四合院已经捐给华民慈善基金会了。我查了查四合院的历史,几十年前竟然是曾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胡传揆先生的住宅。当年,胡院长还在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进修过。10多年来,洛克菲勒家族里的很多成员都成了我的朋友,包括佩吉女士和她的弟弟理查德先生等十多位家属成员都到过我们的四合院。理查德先生遭遇不幸后,我深感悲痛,还专门参加了在夏威夷举行的一个追思会,我在会上做了一个发言。当然,佩吉女士主导的全球慈善家协会更具全球有影响力,我几乎每年都参加这家协会的年会,都会到洛克菲勒庄园参加年会活动。佩吉女士的父亲戴维老先生去世后,我专程去纽约参加了在一个很雄伟的教堂里举行的追思会。洛克菲勒家族每年都到北京来参加慈善活动,我都会非常真诚地参与。应该说,我们华民慈善基金会跟洛克菲勒家族、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今天,美国研究洛克菲勒家族最权威的专家来到北京讲学,我自然要来学习。

一、我认为,家族传承的本质就是共享,首先是小共享,是家族之间的共享,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走向大共享、国家共享、人类共享。因此,家族基金会也应当拥有一种全球情怀、人类情怀,才可能更好地实现引导与推动人类共享发展的愿望。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洛克菲勒家族传承的经验介绍到中国来,甚至准备组织人写一本书。今天看到手里的这本小书,有关经验已经写得非常深刻了,但信息量还是不太够。洛克菲勒家族的传承至今应该到了第八代了。那么,家族传承到底是传承什么呢?传承这个概念的含义又是什么?我认为,传承简单地说,就是一代又一代不断的传下去,包括传递和承接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传,一个是你接。问题是,传承到底要传承什么东西呢?今年5月初在纽约的时候,我就同佩吉女士讨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所谓家族传承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东西:一个是物质方面的,包括财富等;一个是精神方面的,包括价值观、财富观等。刚才,专家说到老洛克菲勒给儿子的那封信。信上说到一个问题,如果精神破产,带来的是对家族、对人类的危害。这说明什么呢?家族传承过程中,传物质与传精神同等重要。还有一个问题是,在家族传承中,上辈传了,后人来接,但是能不能接过来呢?这又会取决于很多要素,既有家族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而且,有的东西是一代又一代可以传下去的,有的东西则是传着传着可能就没有了,即使你传了,他也未必会接。我女儿今天也在这里,我说的这一切她都接受吗?即使接受了,也需要她去创新。所以,家族传承还有一个传递与创新的过程。只有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家族传承才会成功。

纵观洛克菲勒家族传承百年的历史,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东西。一是洛克菲勒家族拥有自己的财富观。洛克菲勒家族传承的财富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基督教那里来的,这个宗教背景对洛克菲勒家族的影响非常大。这个带有宗教意义的财富观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一个人不管怎么会挣钱,挣了再多的钱,也不过是财富的暂时管理者。有钱人只是受上帝的委托来管理财富。财富是上帝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没有资格把财富占为己有。一个人如果把财富占为己有了,就进不了天堂。为什么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针眼还难呢?原因就在这里。骆驼能穿针眼吗?《圣经》里说,富人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富人如何上天堂呢?如果富人没有一个正确的财富观,死守着财富不放,那是上不了天堂的。这里,显然有一个重要的含义。那就是说,上帝也喜欢会挣钱的人。而且,在上帝眼里,你会挣钱是好事,你挣的钱也不会是你的,你挣的钱应该是为社会、为大家挣的,你挣的钱也是上帝的。这个财富观出自基督教教义,对洛克菲勒家族财富观的形成很重要。二是洛克菲勒家族拥有自己的家族制度。一百多年来,洛克菲勒家族传承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现代家族制度。这个制度很重要,比如家族基金会制度、家族办公室制度、家族信托等,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运作与发展体系。三是洛克菲勒家族拥有自己的家风传承。家风是全世界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不同家族都存在的一种价值选择。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风。习近平主席在许多场合都提到,一个家庭要坚持和发扬优秀的家风。家风也是洛克菲勒家族的重要文化特征。你只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就能从其家风中发现许多人性与理性的光芒。比如,我每一次到洛克菲勒庄园时,都感觉没有吃饱。为什么?在庄园里吃饭是配餐制。盘子里的那块牛排就是那么一小块,如果是鱼也是不大的鱼片儿,面包不少,只要想吃就可以取。这时候,我总在想一个问题:洛克菲勒家族肯定比我们富有,但我们在国内吃饭时常常剩下很多饭菜,特别是请别人吃饭,桌子上一定要剩下一些,才显得客气。现在看来,洛克菲勒庄园的做法是对的。这个家风值得大家好好发扬。

说到洛克菲勒庄园,还有一件事是我终生难忘的。2014年4月初,我和我的弟弟正在洛克菲勒庄园参加洛克菲勒家族主持的一个全球慈善会议。会议开始后的第二天晚上,我从电话中得知父亲去世了。尽管心里非常悲痛,但我和弟弟商量后决定,暂时不公开这件事,认认真真地把会开完。开完会就去纽约访问福特基金会,再赶回家来处理老父亲的后事。那次参访洛克菲勒庄园,我们的收获很大。回到老家,我们做了两件事:第一,我们在父亲的追思会上宣布,把父亲留下的钱,还有收下的大家吊唁我父亲的礼金,全部捐出来,成立卢佳祥慈善基金会。第二,我们就以卢佳祥慈善基金会为基础,努力推动家族慈善、家族基金会的发展。经过几年发展,卢佳祥慈善基金会已经成为湖南一家颇有影响的家族基金会了。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与中国众多家族基金会一道,探索中国家族基金会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中国的李嘉诚基金会、彭立珊基金会、老牛基金会等都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地总结与研究。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家族的代表,他们的财富观、制度化机制、家风等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放下政治的、制度的不同,包括民族的、社会的、文化的等方面的不同,世界上任何家族传承,包括美国洛克菲勒家族、中国的李嘉诚基金会等的传承经验,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就是共享。这种家族传承中的共享方式,都有一个从家族的小共享到家族以外大共享的放大过程。那些大家族,特别是那些伟大家族所推动的共享方式、共享精神,就像水波荡漾开去一样,一圈一圈地,逐渐放大开去,是一个从家族小共享,到国家共享、到民族共享、到人类大共享的过程。这也是我对家族传承的一个基本认识与总结。

所以我的一个主张是,无论是美国的家族基金会,还是中国的家族基金会,世界上任何家族基金会都应当拥有一种全球情怀、人类情怀,家族基金会才可能更好地实现引导与推动人类共享发展的愿望。

二、从洛克菲勒家族传承与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的特点,我想到的是中国家族传承与家族基金会的一般特点。而且,我们要推动家族基金会发展,就应当突破“富不过三代”的财富魔咒。“富不过三代”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善不过三代”。

今天讨论洛克菲勒家族传承,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研究,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家族传承的基本特点,更好地推动中国家族基金会的发展。

我认为,如果从普遍性上看,或者从历史深处着眼,我们会发现,人类童年传承的本质是低层级血缘共享扩大到部落共享,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则是从家族共享扩大到集体共享、社会共享。而且我们还会发现,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背景、不同文化条件下,家族传承尽管本质上是共享,但具体方式则是多样的,也是不一样的。我想,我们应当去找到他们的共同性,进而鼓励不同形式的家族传承与家族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与进步。

具体到中国的家族传承,自然拥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知道,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口众多,又在一片人均面积那么狭小的土地上创造财富、处置财富,还要不断积累,不断发展,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中间的复杂性、艰巨性可能是世界上别的国家难以理解的。第一,人口总量多,人均土地少,长期以来让大家吃饱就成了最大的事情,在历史上,任何家族生活、家族发展也自然成了家族的第一要务;第二,人口多,土地少,生产有限,又要让大家能够生活下去,那就需要一起面对生存困难,大家想到的最好方式就是共享;第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对众多人口,财富产出又不多,甚至严重缺乏,又信奉人性善,总想着要帮助别人,一个家族里自然就形成了一个从内向外的共享过程,逐渐形成了从小共享、家族之间的共享,不断走向大共享、国家共享、人类共享的共享方式:第四,这种共享不是宗教教义的结果,也不是早期法制规范的结果,而是中国家族最重道德、最重善良人性的结果,是一种从道德关怀到人文关怀,再到人类情怀的生存哲学发展逻辑。所以我认为,中国家族传承的本质要求就是共享。也可以说,中国家族传承观的本质就是共享。

当然,这一切都是大的历史背景,或者说是历史基础与条件。具体到不同的家族传承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当代国际视域下,我们的家族传承中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改变与提高呢?比如,中国人一直有一种说法叫“富不过三代”。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实际情况来说,这个说法也不是事实。即使是最近100年来,中国江浙一带就许多富过三代的人家,还有富过七代、八代的,甚至富过十代的。其中人家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过一些财富变化的插曲,但到今天还是富裕人家。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人的财富观都存在问题,更不能说中国家族就“富不过三代”。但是,既然出现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肯定有原因。中国的家族传承很复杂。从中国家族历史来说,文化家族的存续时间最长。比如孔子家族到现在已经是第77代、78代了,脉络非常清晰。排在第二的则是政治家族,基本上是一个朝代一个家族。存续时间最短的是经济家族,包括企业家族。经济家族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家族一旦发了财,有了财富,就想去做官,往往把做官当作光宗耀祖的事。经济家族似乎总希望变成政治家族。这样做,发财与当官联系在一块,并不是什么好事。发了财就想去做官,如果好好地做官,不再想着发财,那是好事;如果做了官,又要去发财,那就危险了。洛克菲勒家族到现在,100多年来出了一个副总统,当然也出过州长,但是他们家族的财富发展与家族人员当官并没有什么联系。无论做过什么官,任期一到,回到家里,还是普通人家中的一员。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当了官往往就与发财联系在一起。一个经济家族如果成了政治家族,不仅社会上,就连他们自己也把经济家族的身份给忘记了,喜欢以政治家族示人,外面也不把他们看作经济家族了。这种现象最近几十年被扭转过来了。10年前我就宣布了人生中的“三不原则”:一是不当官。当然,这个原则的前提是我曾经当过官,后来我离开民官场,到企业去了,到市场上直接创造财富去了,也就不再想当官的事了。二是不留钱。我把自己的钱都交给慈善了。三是不移民。我不移民到国外,也不反对正常的移民。说句心里话,不当官、不留钱、不移民,是不容易做到的。今年5月20日,在华民慈善基金会十周年的时候,我又加了一个内容。我说,我是一个当老百姓当过瘾的人。当老百姓当过瘾也不容易。当老百姓当过瘾的状态,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也是在无意中发现了这种境界。我经常想,我们为什么总是纠缠于“富不过三代”这个魔咒呢?“富不过三代”的原因很复杂,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不过三代”。一个家族富了以后,应当拿出一部分财富以不同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共享,这就是善。中国人有这个优良的传统。但是,一个财富家族里,如果第一代成为善人、好人,第二代继承了第一代的传统,自然是最好的事;如果不能继承,那就有可能埋下许多隐患。到了第三代,如果还不发愤,那就有可能走向衰落了,也就应验了“富不过三代”那个魔咒。当然,具体到“富不过三代”,我想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富了以后,就当官去了,不再想发财的事了;另一种则是,后代们不再去创造财富了,只想着坐享其成了,往往是第一代创业挣钱,第二代享福,第三代则成了纨绔子弟,到最后家族财富自然就消耗殆尽了。所以说,本质上还是“善不过三代”。

那么,为什么又出现“善不过三代”的情况呢?我们怎样做才能“善过三代”呢?这里的“善”包括了人的美好品德,不仅仅是善良。但后来谈到的“善”则主要是讲人性中的善良品德与慈善情怀。在我看来,“善不过三代”首要的还是财富观出了问题。洛克菲勒家族传承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显然与自己的一套财富观有关,而且这个财富观既反映了人性美好、现实要求、个人背景,也反映了家族的基督教精神。前后已经谈到,从总体上看,中国人的财富观融入了一种深刻的共享情怀,或者说是共享元素、共享追求。在以往财富贫乏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共享情怀、共享追求往往成为 “均贫富”的重要思想基础。尽管如此,我们还要看到,一些人的财富观还是存在问题。一种具体的表现是,一些人挣钱目的往往过于狭隘,往往考虑问题的中心是自己。财富观上的这些问题渗透到社会文化里,又使社会文化出现了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民间往往有一种“仇富”心理。谁成了富人,一些人并不那么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主要是喜欢对富人的财富来源产生怀疑态度。我认为,这是长期农耕文明所带来的一种消极结果。为什么呢?我们想一想,在遥远的农耕时代,你家跟我家都是种地的,方圆几里地,彼此隔田相望,非常了解。如果你家人口多一些,勤劳一点,土地的位置好一点,水路也好一些,你家收成比我家好一些、多一些,我能够理解,也没有意见。但是,如果你家经过革新,改进了生产方式,一年的收成比我家多了几十倍,我就难以理解,也接受不了,还可能对你家的财富来源产生怀疑,甚至因此歧视你家、看不起你家。所以说,民间仇富的根源主要在于农耕文明下消极的生产方式。到了游牧文明,这个仇富问题即使存在,也没有那么严重。为什么呢?比如我们都是养羊的。你家放羊,把一群羊赶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了。一年下来,你家羊群下了多少头小羊,谁也不知道。所以,你家的财富在一年里增长了许多,大家也能够接受。到了商业文明下,特别是资本、金融进入了市场领域,财富快速增长,甚至一夜暴富,也不是什么问题了。比如你把地毯、西红柿从波斯运过来做买卖,你赚了多少钱,大家不清楚,但是都能够接受。今天,我们正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们不仅不能仇富,也不要仇富,还一定要努力创造财富,努力致富,实现均富的发展目标。那么先富起来的人,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财富价值与财富责任,让一部分财富以一定的方式走向共享,通过善二代、善三代等,就有可能突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了。

当然,“善不过三代”还需要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等保障,那一切则是更宏大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问题了。

演讲现场

三、从客观上看,“善过三代”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富人的自我觉醒、自我向善,更需要富人树立自愿共享的精神,核心则是全社会特别是富人都需要深刻地认识资本、认识财富,切实地思考并解决为什么挣钱、为什么花钱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还想到一个问题,富人是社会发展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应当如何实现自我完善、自主发展呢?八年多前,我曾经陪着一位领导同志走了一遍中国境内的古丝绸之路。我们开着汽车,从西安出发,一直沿着河西走廊,走到了天山南北。一路上,立了那么多碑,就是没有一尊是商人的。我想,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商道,那是商人开辟的通商之道啊!是不是应当为我们商人立一个牌、立一个像呢?可是一路下来,谁看到了古代商人的印迹?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宫廷美女、外交家等人的印迹随处可见,就是看不到商人的印迹。问题是,绵延的丝绸之路为什么没有留下商人的足迹呢?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古代社会不重商,始终坚持的政策是“农为本、商为末”,商人自然没有社会地位;二是商人自己也不争气,往往又“富不过三代”。深入地想,这中间还有一个商业文化与社会财富观的问题,核心就是没有很好地认识资本与资本背后的精神问题。

从丝绸之路回来后,那一路的感慨促使我深入研究早些年就一直在思考的资本与资本精神问题。我越来越觉得,我在2000年前后提出资本精神这个概念是有道理的。什么叫资本精神呢?就是在资本背后的道德精神。那么,资本又是什么呢?资本到底是什么呢?我发现,以往的重农学派、重商学派和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体系等,有的从生产力的角度,有的从投资的角度,有的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等都对资本做过一些描述,但是没有给资本下过一个定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给资本下一个定义,只是描述了资本的特征,比如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同时认为,“资本是死劳动,像吸血鬼一样,必须吸收活的劳动,方才活得起来,并且吸收得愈多,它的活力就愈是大。” 马克思对资本的描述很有道理,也很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如果从资本的社会性分析,马克思的确是“资本社会的病理学家”。

那么,我们今天到底如何看待资本呢?如何给资本下一个定义呢?我认为,资本是钱他妈,是财富他妈。资本早有产生了,并不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产生的东西。自从有了人类社会,资本也就产生了。我们想象一下,原始人从树上摘了两个果子,一个吃了,那个果子不叫资本;一个果子埋在地下,长出了一颗树苗,那个果子就叫资本。这就是原始资本的来源,也就是资本的原始形态。资本是能够带来新的财富的财富。所以,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从有了人类,资本也就产生了。资本发展到后来,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资本含义也扩大了。一个总体趋势则是,资本越多,社会越发达,人类社会越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本的性质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但是,资本往往又是被不同的人所掌握、所运用。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运用资本,也就使资本具有了人格化特征。资本被好人所运用就是好资本,资本被坏人所运用,就成了坏资本。比如说,资本如果跟贪婪、自私等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坏东西;资本如果跟人的高尚情操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好东西。所以,我把资本背后的道德精神取了一个名字,就叫资本精神。我又从新教徒那里改造了三句话,用来概括资本精神的内涵,叫做“三个拼命”: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为神圣的事业花钱。如果到我们华民慈善基金会去,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这三句话。我是一个慈善人,我还是一个企业家。我知道慈善人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更能理解企业家与慈善人之间的挣钱与花钱的关系。面对今天的中国发展、世界发展,我们更加需要树立一个神圣的目的挣钱、去花钱。当然,一个人也可以是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花钱与挣钱,他或许不需要思考许多宏大的意旨。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思考花钱与挣钱的意义与价值,即使为了个人好好的生活,也是一种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不去思考为什么花钱,就不会思考怎么去挣钱,去更好地挣钱;即使挣来了钱,甚至很多钱,也会迷失花钱的方向,让财富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挣钱与花钱,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需要给资本一个灵魂与精神。就家族传承来说,同样需要给家族财富一个灵魂与精神。

所以,我们讨论家族传承、家族财富、家族基金会,就更需要思考资本精神。我们应当清楚的是,资本精神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总是与我们的生活在一起,与我们的人生方式联系在一起。怎么说呢?与大家相比,我是一个有一定财富的人,我常常想到两个问题:一是财富到底以怎样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呢?二是富人将来如何面对死亡呢?说到财富传承、家族传承,我总在想,财富创造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后代没有直接参与财富创造过程,他们在一夜之间得到了巨大的财富,并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懂市场,不懂经营,一个人今天可能是是亿万富翁,明天就有可能是亿万“负翁”。出现这样的情况,作为长辈会怎么想呢?那不是在帮助后人,而是在伤害后人。为什么?太容易得来的东西,往往就很容易失去。为什么水、空气那么容易被污染呢?因为不要钱就能够得到。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容易失去。如果的让下一代简单地传承巨大的财富,他们一旦失去了就会更难受。与其这样给予,让他们简单地传承财富、拥有财富,还不如以更好的方式让他们传承家族财富,比如家族慈善、家族基金会等方式。当然,也可以让他们进入家族企业,共同参与创造财富、理解创造财富的价值与意义,避免陷入财富得与失的痛苦之中。我就是这样同我女儿交流的,她很认同我的观点,也很支持我的慈善活动。谈到富人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一个特殊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大家可能不太愿意思考生死的问题。我没有死过,自然不知道一个人死亡时是什么感觉。但是我总是在想,如果富人死的时候没有一种精神支撑,可能会比穷人死的时候更难受。穷人死了,一了百了。富人死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财富问题,他的牵挂就可能很多。他既担心后人把财富简单地分了,又怕后人经营不好,还怕家人因为财富而发生矛盾、斗争。财富没有带来幸福,反而可能会带来祸害。我想,我对这个问题是想清楚了的。我现在就从法律关系上把属于我的那一部分财富捐给基金会了。当然,我不是说富人都要把财富捐赠出来,而是希望富人要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处置财富,让财富发挥更好的作用,不要让财富在家族生活中生乱,更不要让财富伤害到自己的下一代。其实,也不只是富人要这样做,任何人都应当考虑财富的本质问题。比较而言,富人更需要思考财富的本质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警惕的是,财富不是凭空而来的东西,生产财富的资源是全社会,财富又是由个人,或团体、集体共同创造的。财富又具有产权属性。一些财富在某种形式上是属于你的,属于你所有,你也拥有相应的处置权。但是,财富的本质属性却是共享。如果从产权明晰的角度来说,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个人财富、集体财富、社会财富。集体财富、社会财富自然要遵循公共财政政策,通过公共服务实现财富共享的本质要求。个人财富,因为其私人性质和个人处置权,如果要达成共享的社会理想状态,就需要相应的个人财富观,我称之为个人财富共享观。如果以此扩大到如何家族拥有的财富,则就是家族财富共享观。当然,这种共享也不会是把所有财富都用来共享,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家族的一部分财富自愿用于社会共享。所以,这种社会共享方式绝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地共产,更不是没有法律基础的强制性共产。当然,我不反对必要的共产,共产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必要的共享方式。比如对特殊利益集团的非法所得就应当实行必要的共产。

所以我认为,全社会特别是富人都需要深刻地认识资本、认识财富,切实地思考并解决为什么挣钱、为什么花钱的问题。而且,这种个人财富、家族财富处置的自愿共享方式,才能更好地构成现代慈善的重要基础,也是21世纪慈善的重要基础。

四、人类文明的本质更是共享。如果不是共享的理念与价值发挥作用,人类文明相互作用、相互交流、融合与超越,并走向共享文明,这一切都是不可能想象的。如何把握这一切呢?我认为,新人本观、新时空观、新精神物质观等有可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思考问题的新窗口。

客观地说,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就是不断追求和提升共享发展、共享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大家知道,人类文明从来就是交流、融合与共享的结果。比如成都的三星堆堆积的各种器物,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显然是东亚、西亚文明相互交流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共享的结果。这种共享就是不同文明之间能够相互认同、接受并发扬的共同认同的文明要素,既有农产品、器物、服饰等,也包括天文、历法、地理、文字、文学、戏剧等。不过,具体到某一种文明能够提供给不同文明共享的要素或成份,有可能多,也可能少。我前面也说过,人类文明最初来源于血缘文明、家庭文明、家族文明,以此扩大而成集体文明、到现代国家文明,再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不断交流、融合与超越,逐渐成就了今天的人类文明。如果不是共享的理念与价值一直在发挥作用,这一切都是不可能想象的。

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共享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呈现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之中,人类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了。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大家独自发展。回顾近200多年来的情况,人类社会发展自从走上了初级全球化道路,人类文明尽管表现出不同的方式,但始终就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寻求着共享发展的道路,比如全球各种共识、世界各种协定,寻求的就是共同、共享发展的道路。现在看来,尽管那是一条异常曲折与艰难的发展道路,但许多趋同性却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我觉得,其中两个重要的范畴越来越呈现出共享的趋势:一是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与博弈,二是多数人与少数人的矛盾与博弈。我们看到,当今世界,大家的发展愿望都很好,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却陷入到了重重矛盾之中,其中最突出的是人类普遍面临的两大矛盾:一是灵与肉的矛盾,二是人与物的矛盾。怎么去克服这些矛盾与问题呢?我认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首先要共同找到并认同人类共同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大家具体的发展方式可以不一样,但方向和目标应当是一致的。为此我认为,从目前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上看,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一种以共商、共建、共赢、共享为基本价值目标的文明形态,我称之为共享文明。在共享文明的引领下,人类才可能会走向更好的明天。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最近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面对变化了的社会、自然与人本身,提出了一个构建“新三观”的新思考。

一是新人本观,就是要在日益复杂的发展关系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的观念。我们经常讲要“以人为本”,中国自古就这样强调。那么,什么是新的以人为本观呢?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也就是说,当人和神发生关系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人不能成为神的奴隶。当人和物发生关系的时候,比如说人与高科技、机器人、互联网,还有资本、商业模式等发生关系的时候,人也必须是主体。这是一种科技伦理问题,但不是简单的科技伦理问题。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所以特别重要,否则人类的生存与尊严就有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是新时空观。上个世纪初,我们去美国时要坐一个月的船,现在到纽约只需要飞行12个小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连接世界的时空都缩短了。这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话题,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却没有相应地改变人们的观念。所谓新时空观,就是要在日益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始终坚持现代时空观点。一定以时间、地点、状态为分析、判断的基础。大家都知道,时空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的,问题是我们往往不能因此而更好地面对变化了时空,以及变化了的时空下的世界。爱因斯坦以来,我们强调时空变化,有了大时空的观点。后来,霍金又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时空世界。比如天下这个概念,即使在中国传统观点里也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当年孔子的天下观,也就是与鲁国有关的那些诸侯国。现在的天下,则是地球加太空了。在这样的时空世界里,我们如何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呢?过去的那些方法不改革还行吗?世界变了,如果认识世界的方法没有变化,难受的是你自己,不会是变化了的世界。比如中国怎么认识当今世界呢?美国怎么认识当今世界呢?都需要一种新的时空观。

三是新精神物质观,或者说新灵肉观。核心的问题是,人们应当在日益尖锐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矛盾发展中,始终坚持拥有崇高的价值追求的物质精神观。现在,从全球整体上看,我们的物质世界,或者说物化世界,发展得非常快了,也非常充分了。全球的物质财富总量足以养活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了。然而,人们的精神状态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育、成长,物质状态与精神状态又往往处于深刻的矛盾之中,反应到个人身上就可能是一种疾病,反应到社会层面则可能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了。一个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更应当融合在一起,我们的生活才会美好,我们的世界才有美好的明天。新精神物质观还特别强调两个度:一是高度,二是纯度。只有不断提升精神的高度、纯度,才能更好地推动精神力量发展、转变为物质力量。而且,在思考“新三观”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抓住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构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我把这种文明称之为“共享文明”。

说到这里我在想,我们这样描述人类文明发展的时候,再回过头看看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就会更清楚地看到,他们这一百多年以来所探索了现代慈善道路当然拥有成功的经验,特别是洛克菲勒家族传承的方式与方法无疑为21世纪慈善发展树立了一个榜样。同时,他们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家族传承、家族基金会如何促进财富发展、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发展,既需要家族传承理念与价值选择,也需要相应法律、制度保障。而且,只有让全社会都真正认识到了家族传承、社会财富与人类文明的共同本质就是共享,我们才可能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所以我认为,人类共享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一种大趋势,这种趋势一定能为21世纪慈善提供广泛的思想社会基础。21世纪慈善将为家族传承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家族慈善也一定会在共享文明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财富来源于社会,以一定的方式回归社会、造福社会才是财富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座谈现场

五、面对21世纪慈善的发展,我想说的是,全世界的慈善人联合起来。只有首先让全世界的好人联合起来,用善的力量创造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今天讨论的是“洛克菲勒家族百年传承的道与术”,这是一个国际性话题。话题的对象是国际性的,所以我们今天的视域也一定是国际性的。任何狭隘的、偏激的视域,都不利于我们寻找问题的答案,也不利于我们面对世界发展,认识我们发展的前景,解决我们发展中的问题。

我们知道,从目前经济总量上说,中国已经来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央。这也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国际视域,用国际视域来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也十分清楚,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央不是只站一个人,而且美国等国家早已经站在那个中央了。前不久我在美国同慈善家交流,同美国经济界、社会界的朋友交流时,我说到的一个问题是,世界经济中央只能站一个人吗?不应该是一个人,应该是一群人。中央站着一群人,领头的是你,你是班长,我们是班级成员之一。这是当前的世界关系,也是本质。也就是说,现在的时空变了,不是历史上的老大、老二世界了。我们在经济上已经来到世界经济的中央了,我们的富人总数也越来越多了,如果我们的慈善家或者家族传承方式,还没有意识到使命与责任,我们就有可能远远地落在世界慈善的后面。我为什么要提出21世纪慈善这个新概念呢?现代慈善是欧美企业家、慈善家创造的慈善辉煌。在以往辉煌的基础上,现代慈善同样需要创新,就像欧美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一样。在全球慈善大创新、大发展的历史时刻,中国的企业家、慈善家一定要把握慈善发展的逻辑与机遇,让中国慈善主动地融入世界慈善、融入世界发展进程之中,以善的理念、行动,共同构建21世纪慈善,让中国慈善融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元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共享文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我想,这也是中国慈善家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

回想起来,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让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勤劳先富起来,这是正确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让大家一起富是不可能的。后来,一部分人的确先富起来了,但先富起来了并不等于先善起来了。富可以走向善,但富不一定就会善。然而,只有善了的富,才会是真正的富,才会走向更有价值的富。在这个过程中,家族传承的价值与意义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现代慈善、家族慈善一定是家族传承中的重要方式。如果说中国的家族慈善做不好,中国的家族传承也可能做不好,中国的家族企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我们既要总结和发扬我们的家族传承特色,也要借鉴和学习其他民族的家族传承经验,比如洛克菲勒家族传承的经验。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世界的发展也如此。也就是说,家族传承对国家的发展很重要,对世界的发展也很重要。只有让财富走向慈善、走向共享,才是社会财富发展的终极价值。前不久,我在纽约的“共享文明研讨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全世界的慈善人联合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仅仅让富人联合起来是不行的,富人联合起来穷人会难受,穷人联合起来大家都难受。只有全世界的好人首先联合起来,用善的力量创造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今天,我还想说的一句话是,家族传承与人类共享文明的本质是一致的,让家族传承成为促进共享文明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的美好!那么,让我们通过现代慈善、家族慈善携起手来,共同为共享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根据现场演讲、问答、交流录音整理)

(来源:中华善德网)

 
您是第 位访问者 京ICP备08103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97号 版权所有:华民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