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 理论研究 > 华民学苑
科学的慈善不存在“尴尬”
作者:卢德之
发布时间:2009-02-11

        

         现在有那么一些“尴尬”现象困惑着慈善人,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其一是资助者不能量力而行。也许是特定的场景下,资助者感情用事,没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日后诸多不可预知因素,当场作出承诺。这种超出自身实力的承诺,在日后无法兑现,弄得接受者颇多怨言。据了解,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兑现承诺者,高达15%。

        其二是资助者抱怨接受方没有按照当时双方签定的协议办,违背了慈善工作的“尊重援助者意愿”之原则,从而不兑现承诺。本来说好善款是去建学校的,第一笔钱到后,受助者却将其挪用修路,或者协议上明白无误写出受助方提供场地、运输、人力等条件,但资助方过后一看,什么也没有。于是双方从以往勾肩搭背的合作伙伴,成为心存芥蒂互有怨言的陌路人。上述种种,大量发生在当前慈善工作中,给前路光明,发展势头良好的中国现代慈善事业蒙上些许阴影。

        其三资助者对被资助者没有道德反馈表示不理解,甚至不满意。有的资助者对被资助者不感恩或不表扬感到失落,特别是听到个别受助者认为自己作秀时特别难以接受,从而引发怨气,如此等等。

        于是,不少当时一腔热血、赤诚的资助者心冷了,动作迟缓起来。按理说,慈善事业是天下无人反对的头等好事。然而,做好事也能碰到“尴尬”和困惑,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科学的慈善是不存在此类尴尬和困惑的。因为科学的慈善应具有一整套现代的、科学的慈善理念,比如华民慈善基金会便是以资本精神和现代慈善理论作为从事慈善事业的价值标准和理论指导的。

        这一核心价值观突出了科学性、组织性和非功利性。

        我们倡导的科学性可抵制或消除一切慈善工作中的头脑发热的项目和投入,也可避免情面工程和投入。善款来得光明正大,花也花得清清白白,一切按程序来,依规矩办。你有多少钱,便办多少事,绝不会出现不自量力的现象。比如华民目前进行的扶助大学生就业项目,在正式启动之前,便历经了三五个月时间的论证和各方专家学者数次研讨,几乎所有的问题和细节都考虑到了。你想想,还会出现尴尬么?

        我们严格执行的非功利性这一理念,其核心便是,给与者不图报,所谓无欲则刚。在你施惠于对方的过程中,你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一名爱心传递者,在无言无求地传递着爱心。严格说来,慈善应是一项服务工作,为你所资助的对象服务,只是此种服务不收取任何酬劳,而且是真心实意。在扶助大学生就业项目实施中的培训阶段,我们坚持吃、住、交通和培训人员的一切费用均不要对方承担的原则,便是非功利性的具体表现。

        我们严格遵循的组织性原则更让我们远离尴尬,避免非议和困惑。这道理十分简单,华民慈善基金会遵守有关法规和制度,它有理事会和章程,所有的项目和开支,所有重大活动和行动,必须按照理事会的章程,必须经过理事会的讨论通过。任何人不能凌驾其上。组织性还体现在我们与资助方是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运用企业运作的方式合作的。事先双方有合同,一切依合同条文执行。我们一切善事和项目,均在法律、章程和合同的框架内运行。

        华民慈善基金会自去年5月成立以来,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严格遵循这三大原则,从而远离了社会上媒体上大量报道的“尴尬”和困惑。这更坚定了我们坚守理念的信心。

        其实,人跟社会的关系是一动态的、矛盾的、整体平衡的关系。真正的现代的慈善人应当明白::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观,我们不要任何名利,更不要受助者的感恩图报,当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理念为社会认可,便是最大的回报,任何真正的慈善人,应当有这样的境界和目光。到这个层次上,你将没有任何尴尬和困惑。

(根据卢德之博士在华民慈善基金会内部工作会上谈话录音整理)

您是第 位访问者 京ICP备08103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97号 版权所有:华民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