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 理论研究 > 华民学苑
让慈善成为纯真的净土
发布时间:2009-05-12

 

        一年前发生的那场大地震,那场里氏8.0级的强烈地壳震动,给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刻骨铭心地震撼。这种刻骨铭心带来了莫大的痛苦,也产生了无限的爱。这次地震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不幸,同时也是我们获得新生的一次机会。在灾难面前,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全中国和全世界,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人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渡时艰的那种恢宏的气势、恢宏的场面。平常,大家或者不曾相识、或者不相往来,抑或相互淡漠、猜忌甚至倾轧和攻讦。但是在汶川大地震面前,大家却能携手并肩,成为伙伴、战友和同志。或许,有人会感觉这可能是神话故事。但是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们,都能知道这不是神话,而是奇迹,是慈善创造的一次人间奇迹。

        慈善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就在于她本质上是一种超越性的大爱,更是一种超越性的正义,是源自于人们心灵深处的真爱和正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那是从人一出生就埋藏着心中的未泯童真。这让我们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这片净土如明镜一样,让我们不断地端正我们自己的品行,也让我们固守着伦理道德的底线,而且当他人面临困难或不幸时,它立刻能转化为一种现实的行动,也就是慈善行动。应该说,慈善作为一种体现人类终极价值追求的理念和目标,一般是不会被污染的。因为无论多么世态炎凉,多么身不由己,我们的道德良心永远是自由的。正是因为这样,在汶川大地震时,全民族乃至全世界人们的慈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起来。

        可现实中,某些“慈善”并不纯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背景下,污染像癌细胞扩散一样,从自然环境,到权力、商品、学术,最后甚至是慈善也未幸免。那些被污染的“慈善”,成了社会潜规则的俘虏,慈善活动呈现出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初级阶段的种种不良特征。我们心灵深处的净土,也因此沾染了不少尘埃,掩盖在尘埃下的净土,似乎是那么的贫瘠、那么的荒芜。我们每个人也会为之由衷地感慨和无奈:假如慈善都污染了,社会还有什么地方是纯洁的呢?

        今年年初,搜狐举办的新视角高峰论坛,以“重返纯真年代”为主题,提出了慈善的纯洁性和可持续的问题,这一方面我非常赞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太愿意参与类似活动的我,接受搜狐的邀请出席了这次论坛。搜狐提出的慈善要有纯洁性,要可持续发展,与我们华民慈善基金会的理念和做法是有共同的地方。华民慈善基金会从成立开始,就一直强调慈善的纯粹性、非功利性。我们在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时就对学校和同学们反复说明:我们不求回报,不要求受助学生感谢我们,不需要写什么感谢信,也不会推销什么商品,我们只要求大家和我们一起把这个项目做好,如果大家将来有条件的话,把爱心传递下去就可以了。华民慈善基金会就是要秉承这样的理念,扎扎实实地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做好。

        我们这样做,其实是想让人们相信:真正的慈善应该是纯洁的、纯粹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当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纯真”对慈善的重要性且为之而努力时,慈善这片最后的净土才有可能被保留下来。

 

(卢德之博士在华民慈善基金会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节录)
 

您是第 位访问者 京ICP备08103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97号 版权所有:华民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