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 理论研究 > 华民学苑
把最好的事做到最好
作者:李朝辉
发布时间:2009-08-25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活的灵魂,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这已成为一个无需证明的真理。然而如何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把慈善这一最好的事做到最好,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要把这一最好的事做到最好,至少要从加强道德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加强能力建设几方面去努力。
 

         一、加强道德建设

         慈善组织的社会职责,使得慈善组织和慈善从业人员从一定意义上讲,负有了将捐赠者的爱心和全社会的关爱传递给弱势群体这样一个爱心传递的火炬手职责。要承担其社会和历史赋予的爱心传递的火炬手的职责,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

         就慈善组织而言,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得以发展的组织基础,与其他组织形式相区别,社会对慈善组织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慈善组织应成为社会组织的道德标杆。道德风险是慈善组织最大的风险,要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必须以加强慈善组织自身的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具体而言,慈善组织首先应确立纯粹慈善的宗旨,坚持慈善的非功利性。慈善是一项既纯洁又纯粹的事业,任何功利的做法和慈善以外目标的追求,都会损害慈善的纯洁性和慈善组织自身的公信力。慈善组织应肩负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切实做好每一个慈善项目,并通过推进慈善项目,以善的理念和行动影响社会、影响青年,带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其次慈善组织应坚持正确的组织立场。立场决定态度。慈善组织的立场直接影响着慈善组织的运行。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博士认为,慈善组织的立场不同于政府的立场、慈善组织领导人的立场,慈善组织应始终坚持的立场应该是老百姓的立场、社会弱势群体的立场和老百姓的立场。再次慈善组织的运行应坚持诚信的原则,遵守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和基金会的章程,严格按合同办事,并积极、主动、及时兑现对社会的承诺和对服务对象的承诺。

         慈善组织公益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靠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来实施。社会对慈善组织的道德要求,要靠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来实现。慈善是一项志愿事业,慈善工作者的道德建设,是慈善组织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慈善工作者首先要有为慈善事业发展做奉献的志愿精神。就目前慈善组织的现状而言,慈善工作的待遇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要防止慈善腐败、慈善低效和慈善异化现象的出现,需要慈善工作者有坚定的理想和志愿精神,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慈善工作的性质还要求慈善工作者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慈善是一种爱心的传递,慈善工作者和受助对象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心。在慈善活动中增强道德认知、培育道德情感、坚定为老百姓、为社会弱势群体和为受助对象服务的信念,并在具体慈善活动中尊重受助对象,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也可以使坏人变好。从内部监管、行业自律、行政监察和社会监督几个层面加强公信力制度建设是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路径。首先,慈善组织内部要建立完备的财务会计制度、信息披露和公开制度、理事监事及顾问制度等一系列监管制度。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慈善组织更是要致力于成为一个“玻璃做的口袋”。中央财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黄震教授认为,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要本着“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原则进行,在项目披露方面可考虑公开项目的申请材料、项目团队、项目评审标准和流程、项目评估报告等等内容。其次,还应建立慈善组织行业内部的自律机制,加大主管部门监察力度,充分发挥行业自身和主管部门的作用。再次,社会特别是媒体的监督也是促进慈善组织制度建设的重要层面。

         三、加强能力建设

        社会对慈善组织的高要求,需要慈善组织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团队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来操作。善款善用、把最好的事做到最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慈善工作者的队伍有着较高的要求。高效管理、高效运作需要一流的团队来保障。慈善组织不仅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项目操作团队,保证慈善项目的调研设计、实施以及评估的专业化、科学化,更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资金管理团队,实现慈善资金的保值增值。社会对慈善组织的质疑,大多源于慈善基金的问题。慈善组织应按照专业化的要求,着力从慈善项目操作能力和慈善资金保值增值能力方面,提升自身公信力。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报》2009年8月17日)

您是第 位访问者 京ICP备08103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97号 版权所有:华民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