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 理论研究 > 华民学苑
价值观是非公募基金会的灵魂
作者:卢德之
发布时间:2011-12-04

 

        非公募基金会是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以后,才出现的新型慈善组织。尽管只有短短六七年的时间,但发展非常迅猛,到现在为止,数量已经超过公募基金会(1193家),达到了1324家。我粗略地把这些非公募基金会分为四类:一是以校友为主要募款对象的高校基金会;二是国有企业创办的公司基金会;三是民非组织、名人、教徒或者某些志愿者发起成立的有准公募色彩的基金会;四是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家创办的公司基金会或家族基金会。我认为民企或民营企业家创办的基金会,特别是其中的家族基金会应该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成为非公募基金会的主导力量,成为基金会行业的标杆。

       非公募基金会特别是家族式的非公募基金会,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美国的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比尔盖茨基金会等等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从具体项目或者业务领域来看,美国基金会的工作五花八门,有支持基础研究的、有资助科研创新的、有反对就业歧视的、有保护环境的、也有做科教文卫的等等,有些是自己做,有些是支持别人做。其中,不少基金会都有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基金会究竟做过哪些项目,很少有人能够搞清楚,但是他们倡导的价值、理念,人们却如数家珍。

        从某种意义上,基金会的价值观或者理念成了基金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价值观是非公募基金会创办人凝聚家族共识、实现家族持续发展的平台,更是非公募基金会参与解决贫富分化,促进社会和谐的指针。在价值观的指引下,非公募基金会会像中医针灸治病一样,准确把握“穴位”,尽管施力点很小,却能促进整个社会生态发生系统性地改良和发展。

         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应该在保证资金不断注入和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明确树立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和目标,打造百年慈善老店,实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的针灸作用。

 

(理事长卢德之博士在第三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之非公募基金会创办人圆桌论坛“非公募基金会如何推动社会进步”上的发言)
 

您是第 位访问者 京ICP备08103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97号 版权所有:华民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