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 理论研究 > 华民学苑
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发布时间:2008-05-10

 

        近年来,面对逐年增多的贫困生这一特殊的教育弱势群体,国家、学校经过积极探索,在立足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保证整体平等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一整套解决特困生问题的资助体系,使得曾经困扰广大学生、家长的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有较大改观。  
 
        但据教育部的一项统计,目前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已达400多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每年将有近万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1998年的9.1%上升到2005年的21%,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06年达到413万,同比增长22%左右,2007年将达到495万。社会对毕业生需要没有明显增加,毕业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我国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年度就业率为80%左右。“十一五”期间,大学毕业生总数将超过2600万,由于毕业生基数不断增大,今后几年内大学生待业的人数也将会有所增加。贫困大学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社会关系壁垒、地域壁垒、户口壁垒、名校壁垒等因素,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因此变得更不平坦。各级就业工作职能部门应该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充分认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创新思路,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就业障碍,成功就业。

  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一是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形势严峻。二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就业期望值高。三是家庭经济贫困造成就业成本拮据,缺乏相对有效的就业信息资源帮助。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自身的能力、家庭的社会关系、简历及对自己的包装等。贫困生在这几个方面都缺乏优势,实现就业的难度更大。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是要加强指导,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择业能力。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带着深厚的感情,采取特殊的措施,努力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各高校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认真调查。在了解贫困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有的放矢地提供就业帮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防止贫困大学生因就业问题出现焦虑、悲观和不满情绪,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提高择业能力。在当今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面前,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不现实,只能把突破口选定在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上面。这就需要对贫困生提供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的多方面系统帮助。如针对贫困学生现代技术基础薄弱的现状,着重地加强专业培训,促使其掌握应用现代技术的本领;针对贫困生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引导贫困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轮流担任班干,以锻炼其人际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改变自卑胆怯心理,逐步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以形成面对就业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心态。二是全面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拓展就业思路。高校思想工作者应针对毕业生包括贫困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如针对毕业后只能当干部,去国企、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观念,引导其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综合素质,确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由于贫困大学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会由于肩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比较高的就业期望层次,忽略自己综合素质。通常用人单位在与毕业生进行洽谈之后,会通过对毕业生的专业、毕业学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校的具体表现、思维逻辑、言行、谈吐等方面的综合考查之后,形成对其的一个初步的预期使用成本评估。贫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会选择比较富裕的单位,薪金期望值也较高,常常造成其就业失败。因此,积极引导贫困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降低其就业期望值,引导贫困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帮助其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这样将有利于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大帮贫解困力度,为贫困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关心贫困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搭建贫困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凡是贫困毕业生办理的就业手续,一切优先,一切从简。一些高校开展了“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设立了就业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就业援助。这些做法值得普遍推广。学校应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及相关信息网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要学会识才爱才,选优扶贫,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优先,让贫困生凭个人能力就业。应推出必要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边疆、到基层就业。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生搭建就业平台;搭建贫困生就业网上平台,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优先为贫困生发布个人信息,提供求职、招聘、指导平台,免费为贫困生提供就业网包括远程面试的机会。

  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扶贫工程”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也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华民族的现在与未来。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千方百计,全方位、系统周全地帮助贫困毕业生实现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您是第 位访问者 京ICP备08103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97号 版权所有:华民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