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我会名誉理事长王茂林在“现代慈善与大学生就业扶助研讨会”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10-01-17


 

尊敬的李金华副主席、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华民慈善基金会主办的这次活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华民慈善基金会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的教育部、民政部以及接触到的大学包括没有一些参与合作的大学等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能够上完四年本科确实非常不容易。我在湖南当省委书记的时候,发现了很多贫困家庭的子女考上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以后,大学学费是家长面临一个很大的负担,有的甚至把自己唯一居住的房子都卖掉了。卖掉房子以后,他们就在村边搭一个草棚过日子。在调查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们也提出一个目标,确实做到让有能力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顺顺当当地上大学。但是,现在又出现一个新问题,因为现在大学生毕业以后和我们当年不一样:我们当年是国家分配,但是现在大学生毕业以后国家没办法承担大学生的出路,而且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华民慈善基金会了解到这方面的问题,搞了一个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我认为这个选题选得特别准,而且实实在在地在做工作。应该说,在这两年摸索过程中,华民慈善基金会已经积累了初步的工作经验,有助于从明年开始进一步尽最大能力来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刚才卢德之同志和郭军奇同志都讲了华民慈善基金会是国内最大的一个非公募基金会,是由国务院批准,而且是唯一的挂牌成立的。作为非公募基金会,华民慈善基金会不在全社会进行募捐、不募捐一分钱,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家找到我,也找到卢德之,要求参加基金会,甚至有的愿意拿几千万,但是我们也不吸收,因为参加华民慈善基金会的人,必须首先要具备一个条件,他必须有“大爱精神”,必须有为社会慈善事业服务的热情,如果说他仅仅是想通过慈善事业来达到名利双全的话,我们不希望他参加。按照国际惯例,卢德之同志不得担任任何企业的领导职务,董事长当不了,董事局主席也当不了,总经理更不能当,他只能当一个职务: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这是国际惯例。比尔•盖茨辞去了董事局职务,就是这个原因,但是他股份存在,辞去企业职务不等于不赚钱。所以,我对卢德之同志的做法很赞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拼命地赚钱,把钱赚回来以后,拼命地把钱用在公益事业上。前一段时间,我听了一次他们的汇报,现在开局不错,原来提出来是十年达到100个亿,那天听了汇报以后,我感觉用不了十年,有希望五年就有100亿了。

        我要告诉同志们,华民慈善基金会不仅仅做大学生救助这一个项目,将来主要的工作可能是在养老问题上。另外,基金会成立期间,遇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汶川大地震。地震当天晚上,我刚从美国参加联合大会开会回来,从美国飞到东京时还不知道这个消息,晚上到北京一下飞机就有人告诉我了:汶川发生地震了。地震的第二天,华民慈善基金会就派人去了灾区,我和卢德之六月份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办了学校,办了养老院,而且华民慈善基金会救济的现款是所有救灾活动中第一个到达灾区第一线。

        现在华民慈善基金会提出一个目标:五年要帮助三万名大学生,原来研究的目标是三年扶持三千人,现在翻番成三万人。我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解党之所急,解社会之所急,也解贫困学生家长之所急。刚才李主席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业问题是任何一届政府需要面对的最最严峻的问题。过去的中国政府采取的是“高就业、低工资、低福利” 无所谓,但是现在不行了。我受温总理委托,组织大量研究力量用了四年半时间,完成了对未来十五年也就是到202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研究报告。07年9月份向温总理交卷,分三个共二十个课题,这二十个课题的领头人都是我们国家各领域的佼佼者。课题第三部分研究了未来十五年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受到中南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不是从社会政治安全,也不是从社会形态上讨论,而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贫富差距,第二个问题就业,第三个问题是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如果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社会就稳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目前这种宝塔型的贫富差距一定变成橄榄型的,我们国家太富的人不能太多,太穷的人也不能太多,所以这个形态要变成橄榄型。可能是二十年,可能是三十年,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一定要形成这样一种社会形态。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形态,我们国家才有可能长期繁荣稳定和谐。所以,党和政府的制度规章方针政策都要往这方面引导,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体制强调效率优先,那就是嫌贫爱富,这由不得人。几十年的平均主义不打破不行,如果一直那样,社会就没法进步了。但是,今天已经到了公平和效率同样重要的年代。有人埋怨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我认为是毫无道理的。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不是齐头并进的,包括美国。美国有相当一部分州现在经济发展还是很不好,人民生活很困难,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小平同志在1997年临走前,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注意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小平同志认为:下个世纪是要解决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地区,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如何帮助还没有富裕起来的地区,还没有富裕起来的人共同富裕的问题。小平同志临走之前已经很明白了。

        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很关注就业问题,采取了很多很多措施,各级地方政府也都在采取措施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我个人认为:明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去年还要困难,我估计今年至少有两百万到三百万大学生没有办法就业,明年是我们大学生就业高峰,后年可能才开始进入常态,这给我们的工作压力太大了,光每年需要找工作的大学生的数字都快上千万了,大学生这样,其他人怎么办呢?高中毕业生怎么办呢?这个问题还是很迫切的。

        昨天晚上,我和英国的几个朋友在聊天,其中有一位是在中国搞农业的。我谈到我明天要去参加一个会,就是华民慈善基金会的这个大学生扶助就业研讨会。他说他在中国待了六年,他认为中国大学生如果观念不转变,光是靠政府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永远是中国的社会矛盾。为什么呢?过去是分配的,现在不分配了,但是还是依靠,把一切一切都希望政府来怎么怎么样?我说人的思想是逐渐转变的,大学生由政府分配到自主择业,拐这个弯特别不容易。他说在英国大学生,你博士生又怎么样?你博士生找不到工作什么也得干。他说的确实是事实,我本人在英国工作过,我跟出租车司机聊天,出租车司机是硕士生,还开得蛮有劲的,所以我认为培训的时候,就业观念这个问题应该解决掉。

        现在大家都在讲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之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这没有错,这是客观原因,但是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我在和大学的校长、教育部的同志,社会各界人士接触过程中,认为这里面有一个内归因理论的问题,我不是否定客观因素。但是,我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要提倡一些主观的东西。所以,我希望政府官员、大学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其他人士应该倡导内归因理念,推进大学生就业,弘扬事业。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扶助的形势,我在此对这项工作提出六条建议:

         第一是建议华民慈善基金会和合作的高校能在总结大学生就业上项目实施基础上,在推进大学生就业扶助进一步发展中,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就业和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我今年76岁了,我52年从上海财经学院毕业,分配到山西,我到了山西就离开本专业了,成为煤矿基层干部。一个大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本科也好,硕士也好,只是给你走向社会打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别的还有什么?别的都是靠参加工作来学习的,我转变为采矿干部,后来到北京学习变成采矿工程师,你说大学生理念不转变能行吗?我们无数的岗位需要大学生,我在天津参加中欧养老事业论坛时讲到,我们需要的高级、中低级养老服务人员,至少是几百万。我现在和卢德之最最发愁的一件事情是要办养老院,我们去哪里找那么多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在台湾地区,几乎所有大学都有相关专业,全部是大学生。你投资办养老院可以,工作人员的问题怎么解决?要让大学生有大爱精神。所以,希望基金会和大学的领导要转变大学生的观念,首先大学生培训的时候要转变就业理念,怎么样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不要挑肥拣瘦,越艰苦的地方越要去,我们这些人不就是这样起来的吗?

         第二是建议高校在依托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应该将慈善公益理念纳入到现行的德育课程体系。首先是和我们合作的三十所大学,卢德之已经在这么多大学做报告了,这次台湾又专门邀请我们去做报告,我建议基金会把这些成果好好编点东西,送给我们三十所大学上政治课,让大学生受受教育。大学生不管是不是我们扶助的对象,毕业以后走向社会总得有这么一个精神。要弘扬慈善公益精神,在教学与实践指导中,身体力行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内归因理念和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全力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同时要积极与相关的学科和专业、行业组织、协会、企业等一起建立长期联系,共同构建学习和就业的基地,合作培养人才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是希望各级政府充分认识政府和慈善组织的互动关系,以满腔的热情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慈善组织和慈善企业家在扩大就业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推动作用,要尽早出台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致力于民生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完善,一定把慈善事业发展和优化就业机制结合好,多采用内归因的思想解决困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就业等民生问题,切实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今年六月份,我和卢德之在台湾考察了十天,我有一个最大的体会,回来跟几个中央领导同志也讲过:中国共产党接管大陆后,缺乏执政经验,把很多社会事业由政府大包揽,一切都是政府包办。现在看来,政府没有这个能力采取大包揽。社会事业包括教育、包括文化、包括养老,包括就业,必须是全社会办,政府要办也可以,更重要的是政府出政策引导,企业办、社会办、方方面面都办,我们的社会事业就好办多了,完全靠政府不行,不行,至少说是不够。几个领导听了我的介绍以后,他们认为很有道理,现在特别是社会保障问题上,除了政府以外,我们在台湾看到的确实是很受启发。

         第四是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和全国人大加快我国慈善法的立法工作,以满足社会民众与投身慈善事业的企业家或者个人对慈善立法的热情期待,尽快在法律上保障他们,政策上支持他们,千方百计推动他们创办、发展和壮大非公募基金会,帮助他们提升个人价值,献身慈善事业,引导他们弘扬民族大爱精神,善行天下,积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主动帮助政府解决相关民生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个是希望诸位先富裕起来的人群,广大的企业家能够从提升个人价值现实需求出发,以内归因理念主动化解老百姓的仇富理念,把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结合好,大力弘扬慈善公益精神,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国家、为社会分忧,为人民、为政府主动减忧,在增加就业、创业等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引领更多的人走向崇高、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生活困境。

        第六是希望广大新闻媒体和相关舆论机构也要树立内归因理念,不要为了媒体的影响力和发行量就一味地批判指责一些表象问题和过多的渲染客观原因。我本人不反对客观因素,任何事物发展中都有诸多客观因素,实事求是讲某些客观因素都是很有道理,这里我想强调主观能动性,无论是政府领导,还是学校领导老师,还是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家大学生本身都要强调主观性,大学生就业问题尽管困难很多,就业的渠道是畅通的,就业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努力,大学生的就业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大众新闻媒体把引导公众形成宽容、尊重、理性和科学的人文环境、培育健康心理和树立坚定应对信心结合起来,通过鼓励、支持和监督的方式积极帮助国家、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把大学生就业等弱势群体保障的民生工作和各种慈善事业好好的做下去,才是最佳的选择。

         最后,希望大家进一步明确慈善公益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合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党中央已将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到最广泛的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性,不断的提高各界和谐社会的高度,可见慈善公益事业是一个美好的事业,是解决贫富差距和分配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好途径,我殷切地期待着华民慈善基金会和各高校把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做得更好,广大企业家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社会各界大力弘扬慈善公益精神,树立起内归因理念,引导大学生积极改变就业观念,积极就业,主动就业,让我们齐心合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您是第 位访问者 京ICP备08103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97号 版权所有:华民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