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金华副主席、王茂林名誉理事长、卢德之理事长、各位领导和高校的同事们、朋友们:
首先,祝贺这次研讨会的召开,感谢华民慈善基金会向毕业生做出的爱心!在这里,我主要讲几点自己的想法。我昨天晚上刚刚从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现场回来,我是以专家评委的身份参加的这次大赛的。在这次大赛上,有两个比较深的感触:一个是我觉得现在大学生们对慈善事业也越来越关注和向往,在这参赛的大学生当中,大约有五六个都是把慈善事业作为最终职业发展目标了,有的是想在毕业以后,直接参与这方面的工作,有的是自己先创办企业,积累了一些资金以后,比如到最后五六十岁有一笔资金以后,再做慈善事业,其中有一个是来源于安徽的学生,他是一个残疾大学生,表现相当突出,我们内部规定打分一般不能超过95份,但是我给他打了99分,还有两个人打了98分,最后他以接近95分的高分获得了第一名。我感觉到:无论我们大学生还是社会上的其他人,一般都对弱视群体有一份爱心。第二,在这次大赛上,我发现我们现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在向纵深发展了,而不是单纯地搞搞测评、自我认知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的实践活动,职业的认知活动以及自己的职业验证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在此,我对华民慈善基金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义举,提几点建议。我们要想把这个项目做得更实一些,真正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力,可能要加强几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在职业指导思想上要有一些转变,现在学校进行的主要是狭义的就业指导。今后大学生就业过程当中,职业指导应极大地加强适应指导,增加适应指导的环节,使我们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适应企业,,总之就是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适应指导的转化。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拿到我们国家以后,没有实现本土化,没有适合国情的理论发展,这方面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目前,就业当中存在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人也难,不是说招不到人,而是招到适合的人比较难。因此,由一般的方法技巧的指导,还要有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我价值实现的职业指导,转化为适应社会的指导,极大地加强适应环节,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验证和职业实践,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第二是建议在培训方式上,改就业教育为就业培训实训,特别是体验式的培训。如果到毕业阶段,特别是最后一年,就业指导还是以教育的方式来开展的话,那就很难达到提升就业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这个阶段要加强实训环节,主要是要体验式,和实践相结合。在师资配备上,要改变就业指导以高校师资为主的局面,高校师资占比重不要超过50%,应该由更多的社会和企业的师资来从事这方面工作。第三是建议尝试一下封闭式的实训,我们一天到晚在学校,学生有学习任务,还有别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往往达不到预想的培训效果,可以搞搞封闭式培训,把讲和练结合,三分之一时间是讲,三分之二是练,突出实践性。第四点是这笔基金的使用是不是可以前移一年,不要放在毕业年度,而从三年级就开始,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更好提升他们的能力,最后一个年度的就业指导相当于临阵磨枪,解决不了大学生职业验证问题,就是说解决不了职业符合不符合实际的问题?职业验证环节已经来不及了,职业能力的提升也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说,如果把这笔资金再前移一年的话,就和校园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习的活动和对职业的认知活动结合,这样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比如,资助几千人,基金会究竟怎么管理?很难实行个性的管理和个性的掌握,建议建立一个网站,你只要有网站,就可以实行个性化的了解情况,个性化的指导,我们基金会就可以从总体上来掌握,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第五点是建议加强效果的监控环节,我们现在专门有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发展力的测试,这个测试不是职业倾向测试,而是职业能力和发展力的测试,如果有这个东西,培训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除了要有就业力测试系统,我们还要制定大学生职业能力养成方案和培养方案。就业指导是宏观的,我建议在就业指导当中再加两个指导,一个是学业指导,帮助同学们顺利把在校期间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衔接问题,加强学业指导;第二是进行实习指导,搞一本实习指导的书。现在就业指导的书多如牛毛,职业规划的书也是遍地开花,最实用的是学业指导和实习指导只作为就业指导某一个章节出现。我觉得应该强化,把学业指导和实习指导作为独立的内容,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的实战能力。目前,我也在考虑并已经动手实施大学生的适应指导,我们应该考虑探索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而这个就业指导理论很可能不是以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我价值实现为基础的,而以认知职业、验证职业、实践职业、适应职业为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向的指导,以此来探索中国自己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理论,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今后,我自己愿意配合基金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实实在在地帮助大学生就业,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就业。谢谢大家!
(讲话稿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