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作者:李金华
发布时间:2012-05-23

 

各位领导、朋友们!

今天参加这个会议,我感到很高兴。

华民慈善基金会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立的。那一年我们国家遭受了特大灾难,这是令人难忘的。卢德之跟我说,邀请我做华民慈善基金会特别顾问。这个特别,我也在想特别在什么地方。我很少参加华民慈善基金会的活动,但是我特别关注华民慈善基金会。我想通过华民慈善基金会这个窗口来学习和了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过程,它的一些宝贵验和面临的一些问题。过去,我对慈善方面了解得很少,这些年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卢德之的这本《资本精神》,我是认认真真从头到尾拜读了。华民慈善基金会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我还是十分了解的。所以,我觉得华民慈善基金会,德之同志他们这些年还是做了很多工作,有几点我觉得是值得我们提倡和发扬的。

一是精于行。他们这些年应该说声势不大,宣传不多,但是工作做得很扎实。比方说,对四川灾区的抗震赈灾,对大学生的就业资助。这一点我觉得做得特别有成效。我认为,慈善也好,扶贫也好,很重要一条是解决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不只中国有,世界也有。所以,我觉得华民慈善基金会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这项工作做得很认真很细致,自始至终进行跟踪,增强实效。虽然人数不是太多,15000名学生,30000名学生进行培训,但是我觉得他们的工作应当是让人满意的,不是大而空的,不是做表面文章的,这是一条。

第二,我觉得华民慈善基金会今天已经在思考慈善理论。对慈善理论有所研究,有所发展。也有所不同的见解,要接受实践的指导。这些刚才同志们都说了,我也不重复了。

第三,他们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好的。我认为,在人类社会当中,世界各国有很多的一些基本的经验和做法是有共性。国外很多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样,我们积累的经验,人家也会向我们学习。所以,我认真拜读了卢德之先生在美国考察的主要的日记,而且不只读了一遍,很受启发。再一个,他们成立了研究院,这也是很好的举措。

我对他们的学习了解,还有一个特殊的方式。每年至少有一两次长时间的和德之聊天,什么都聊,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也通过这个方式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的慈善事业。关于慈善事业,我前面也讲了,我是个外行。但是,我觉得有两点要在今天这个会议上集中来谈。一是中国的慈善事业有着优良的传统,历史非常悠远,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但现代慈善事业主要是非公募的慈善基金会,它的运作在中国还是一个新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和成长的过程,社会应该对慈善事业、对善举有更多的宽容。要想中国的慈善事业几年之内完全走向正轨,像那些老的、发达国家的慈善一样,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做比没做、不做强,有比没有好。所以,我觉得要呼吁社会对我们的慈善事业,对我们这些非公募的慈善基金会组织,不要过度地苛求。刚才,徐永光同志说的一个话题,我是赞成的。在一次红十字会的会议中,我曾经讲过这个话。我说,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捐款。社会责任首先是对国家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企业员工的责任。慈善事业只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我赞成。与此同时,我也不主张对那些从事慈善事业的人过度地苛求,有一个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在这里,我建议大家看看京剧《锁麟囊》。这个京剧很有味道,实际上是在宣传慈善事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看过好多次了,我觉得应作为我们慈善的一个宣传题目。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中国慈善事业主要寄希望于我们的民营企业,寄希望于非公募基金会。当然,有一些话我就不去远说了。通过今天这个会,我认识了很多慈善界、企业界的朋友。我想,通过这个会议,一是推动我们华民慈善基金会进一步健康的、更好的发展。同时,通过这次会议,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规范,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我没有准备稿子,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参加会议的感想,不一定对。错了的,请大家批评。

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您是第 位访问者 京ICP备08103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97号 版权所有:华民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