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大爱德之:共享文明的阐述与践行
发布时间:2020-05-19

【编者按】 文也先生《大爱德之:共享文明的阐述与践行》一文经华声在线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特转载于此,以飨读者。

 

大爱德之:共享文明的阐述与践行

——兼谈卢德之歌词《送你一条桃花江》

 

认识卢德之先生,纯粹是一次偶然。

2015年的夏天,我的朋友摄影家大伟,从北京来到长沙,准备办一个企业家肖像摄影展。大伟是一个对艺术异常执着的兄弟,他的理想是给当今企业家建立一座肖像馆。为此,他还自费考察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国家肖像馆、日报大阪企业家博物馆国等。他东奔西走地为国内有影响的企业家诸如马云、董明珠、王石、冯仑等一百多人拍摄了形态各异、能够体现他们思想与精神的肖像照片。大伟的艺术偏执,得到了卢德之先生的赞赏、认同和支持,这次的长沙展,便是卢德之先生背后支持的。恰逢卢德之先生的著作《让资本走向共享》出版,大伟和我商量,希望在摄影展开展之前,举办一个读书会,请卢德之先生做一个关于“走向共享”的主题演讲,大伟还承诺,他还请当年在湖南卫视《新青年》的制片人、现在在国内影响很大的杨晖女士来主持这个读书会。

摄影展和读书会都很成功。草根出生的大伟北漂多年,能够得到卢德之先生的支持,他的梦想从此插上了翅膀。我的收获更大,不仅和卢德之先生成为了好友,并通过他打开了与中国慈善公益界和伦理界对话的渠道。

随着卢德之先生的《让资本走向共享》、《资本精神》、《论资本与共享》和《论共享文明》的出版,卢德之先生已经在慈善公益和哲学上开始构建了自己的话语方式和思想体系,并得到了国内外慈善界和思想界的认同。

联合国第65届联大副主席Henry Mac Donald(左)和卢德之先生合影

卢德之先生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审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这里不仅有对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传承的思考,还有对世界文化和文明的融合与发展的思考。他改变了传统的以生产关系认知世界的方式,从生产力的角度重新认知世界;他试图打破东西方价值观的对垒,用“多级均衡,协同共享”来构建世界文化对话的模式。他富有前瞻性地认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以资本为物质基础,以资本精神为思想动力,以共享发展为目标的发展道路,必将是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共享之路!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人类从局部共享开始,并逐步向共享社会形态超越发展的创新世纪!”正如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所说的:“卢德之先生的著作,正是围绕这一重大主题,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将资本与共享融为一体,认定资本精神与共享发展是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共同价值,充分展示出了作者的深刻思考、独到见解与人文情怀”。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认为:“他的思想,应该被看作是引领当代湖湘伦理学派的标志性成果和理论创新发展的标杆。”

卢德之博士师从伦理学泰斗唐凯麟教授,是其得意弟子之一,可谓得其真传。他情怀的释放,他的大爱,不仅仅在理论与思想的构建,还在于在慈善公益践行的路上。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他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实施救灾活动,并在当年成立了华民慈善基金会。成立基金会,是为了在组织构架上更好、更有效地参与对社会的救助工作,这也是国内最早的民间基金会之一。完成对汶川的救助后,他又转入对贫困大学生的一对一的救助,并坚定地坚持不予救助对象见面的理念,赠与人而不让人见其面、感其恩,这是现代的慈善观念,也是他大爱价值观的体现。他给他的团队提出了“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为神圣事业拼命地花钱”的价值取向,使得华民基金会成为国内一支有影响力的基金会。

音乐人陈越先生(左)和卢德之先生合影

从理论的构建来说,这毕竟是学术界的事情;从慈善公益的践行来看,这也是一个行业的事情。为了让共享文明这朵花开得更加璀璨,必须落地,必须根植民间。为此,卢德之先生和音乐人陈越先生合作,由他作词,陈越作曲共同创作了歌曲《共享颂》。2019826日上午,《共享颂》在第68届联合国NGO大会青年领袖峰会上唱响。

“回望历史长河,洞见人心深海,天下大同是不灭理想,东方圣人,西方先哲,早把共享的圣火点燃;伟大的地理大发现,地球被人类称为了世界,从此欲望插上了翅膀,竞争成为了时尚;工业大潮成就现代,科技革命主导发展,百年巨变的风云,再次改变人类发展的方向;文明互鉴,求同存异,百家和鸣,同频交响;让共享文明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光,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让共享之歌在寰宇飞扬”。

中国歌手黎冰冰在第68届联合国NGO大会演唱《共享颂》 

随着音乐声响起,与会代表静静聆听那深情、优美、雄厚、磅礴的歌声,沉浸在了歌声所描绘的世界。陈越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在作曲时,融进了中外音乐的诸多元素,这也是《共享颂》可以超越国界的另一种力量,音乐的力量。卢德之在联合国总部接受联合国新闻记者协会记者采访时谈道:“共享是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最古老、最原始、最重要的基因,它不是一代人的觉醒,而是绵长而持续的存在,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选择。文明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要走向未来,必须文明互鉴,求同存异,百家合鸣,同频交响。共享文明是一首交响曲,而歌词是我对共享思想对人类命运和去向的描述,这是由中国人作词、作曲并第一次在联合国由中国人演唱的作品,将我们的理念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呈现给世界的声音,是思想的歌唱,同时也是我们献给联合国大会、献给全人类的一份礼物。”

随着《共享颂》的传播,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卢德之先生内心深处的又一团火被点燃了。他说:“音乐是人类超越其母语的共同的语言,是人类内心深处情感与思想沟通的语言,是爱的和鸣,思想的同频,力量的共振”。因此,他和陈越先生再次合作,创作另一首新歌《送你一条桃花江》。

朋友不要太忧伤

请你忘掉那些纷繁的过往

如果你正经历着彷徨

请你去我的家乡走一趟

我会送你一条桃花江

陪你在那江上醉一场

请你原谅我别无长物

唯有这条清清的桃花江

卢德之先生是益阳桃江人,桃花江是他家乡的母亲河。这种以母亲河为背景的歌曲不可谓不多。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我的祖国》,开篇就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可谓黄钟大吕,名篇留史。30年代,著名作曲家黎锦辉先生于1928年在南洋群岛巡演时创作的、以自己的爱情故事为背景的《桃花江是美人窝》,那也是家喻户晓,唱红了桃花江,并誉满了日本和南阳。

卢德之先生的《送你一条桃花江》,从朋友细小的侧面入手,以母亲河为对象,以情感为主线,在世俗的生活层面洞开一缕艺术之光,让我们沉浸其中,如痴如醉,体悟人生之真谛。

就曲风而言,陈越先生采用基本是民谣曲风。中国的校园民谣是受台湾民谣影响,台湾民谣是受到了日本的摇滚和民谣风格的影响,你喜欢早期罗大佑的话,肯定也会喜欢吉田拓郎,会喜欢井上阳水。此曲率真朴实,真情自然,缠绵婉转,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这种建立在世俗基础上的词与曲,注定是和普通老百姓关联的,也正是卢德之先生为“共享文明”如何落地、如何和普通人息息相关的良苦用心。他说:“这里是我的出发地,也是我的快乐老家,《共享颂》里面的共享之声是个多维的概念,但是最后落脚,必须落脚在出发地,落脚在桃花江,落脚在我的母亲河。”

卢德之先生是一位哲学家,他骨子里承继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湖湘文化的忧乐观,他说:“有大忧,才有大乐。这首歌,我是把自己融入其中写的。我是在桃花江等你的我,也是我还要回到桃花江的我。因为我是带着大忧,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的忧,以心忧天下的情怀,来完成歌词的创作。所以不管山高水长,我在桃花江等你。这首歌曲摈弃了口号式的词句,用纯粹的艺术方式来表达文化价值。这是跨界的,跨地区的,有文化价值的。我们试图用善、用情、用爱、用智慧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这样的一首歌,它与《共享颂》就构成了一个整体。”

从故乡之情、朋友之情,到人类的温暖与关爱,始终贯穿在这首歌的词与曲中,这是两位大家灵魂深处的共鸣,也是他们大爱无疆的真实表达。

卢德之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慈善家、思想家,在外人看来,有着无比的荣耀和光环,他的回家,一定是衣锦还乡。然而卢德之却说:“我回家最好是悄无声息的,我不是昂首阔步、衣锦还乡,我是带着忧伤,带着在外面奔波几十年满是伤痕的身躯,带着大忧,怀着思念和一种敬畏回到家乡,来安放灵魂的,桃花江是我灵魂的安放地!”

走了很远很远,又回到了出发的地方。公元四世纪,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横空出世,这不仅仅是一篇名传千古的优美的散文,同时是表达知识分子“大同世界”的一幅理想蓝图。20世纪在桃花江出生的卢德之,在世界舞台上宣讲“共享文明”的时候,当他唱响《共享颂》和《送你一条桃花江》时,你是否感到这里的一脉相承和历史的必然。

  
您是第 位访问者 京ICP备08103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97号 版权所有:华民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