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他们可能会比别人站得更高
发布时间:2008-07-29

       

        盛夏七月,烈日炎炎。我会理事长卢德之博士就我会正在进行的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的有关情况接受了我会记者采访(下面以“卢”和“记”分别代指理事长卢德之博士和我会记者)。

       记:非常感谢理事长,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的采访。


       卢:你不用感谢我,倒是我要感谢你。我一直想与在校的贫困大学生做一些交流,但一直没有比较好的机会。今天,正好通过你,就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也就我本人的一些想法,与贫困大学生们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

 

       记:那现在,我可以向您提几个问题了吗?


       卢:当然可以。

       记:目前,我会的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我想问的是,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提出将这个项目作为我会的第一个经常性慈善项目的?


       卢:我本人出身于湖南益阳的一个农民家庭,当年也是一个贫困大学生。但是我们这批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大学的人,是很幸运的:上大学时,因我读的师范大学,一切费用由政府负担;毕业以后,工作也有保障。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工作不再由政府安排,而是通过市场以自由竞争的方式来解决。这是一种社会进步,而同时又有很多学生不得不面临着就业难、找不到工作等问题。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也不是他们个人品质有什么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所不可避免的。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另一方面,市场所提供的工作机会又是有限的。贫困大学生没有经济支撑,也没有社会阅历,特别是没有人际“背景”,在找工作时,往往处于劣势,而他们又有必须找工作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当他们中有人不得不选择回到家乡时,又会被人误解。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我作为“老”贫困大学生,从情感上讲,应该尽力帮助现在的贫困大学生。而作为受社会关爱的贫困大学生,我也有义务回报社会。

       记:这其中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吧? 


       卢:对,但需要强调一点,我们帮助贫困大学生不是一种施舍。我们和他们是平等的。我刚才说了,我本人也曾经是贫困学生,是受到了社会关爱的“老”贫困大学生,所以我有责任回报社会。今天,我们也要让现在的贫困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那么他们将来也会尽自己所能来回报社会,这是一个爱心传递的过程。我们和他们是一家人,平等的一家人,家人之间互相帮助,不可能是一种怜悯,而是一种爱,是一种相互信赖的合作!

       记:爱心需要传递,但这么多贫困大学生,我们能帮助得过来吗?


       卢: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仅凭我们华民一家,是不可能解决他们的问题的。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为贫困大学生做一些事,给全社会一点启示。一方面,要让全社会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其中,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也要让贫困大学生了解到,有人在关心他们,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他们在关心他们,他们没有被边缘化,他们的情况会改善,也正在改善。华民贫困大学生扶助合作项目仅仅是表达我们的一种深切关注。

       记: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不仅仅是贫困大学生一方面,您对此怎么看? 


       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确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度更大。拿我的孩子来说,她现在也大学毕业了,但她不愁工作。她想工作,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不想工作,也可以呆在家里不工作。可贫困大学生却没有这个条件。他们既需要工作,又很难找到工作。但是,他们找不到工作,并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我们的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出现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一种社会的无奈。我们所做的就是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贫困大学生,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我们要帮助贫困大学生自信、自强和自立,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随着社会充分有序的竞争机制的形成会逐步得到有效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在全社会的重视关心下,渠道会越来越多,效果会越来越好。站起来的贫困学生们有可能会比别人站得更高。

 


 

您是第 位访问者 京ICP备08103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97号 版权所有:华民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