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倡导民营企业家应争当现代慈善事业的主角,这不仅是因为民营企业家具备做慈善的财富优势和能力优势,也是源于慈善是企业家特别是伟大企业家的必然归宿。这里讲的慈善是指纯粹慈善,是指没有任何功利色彩,以追求慈善本身为目的的慈善。这里的伟大企业家是指企业家中的杰出代表和精神领袖,他们不仅能在市场上积累起巨额财富,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个人的思想、品行和人格的伦理价值,得到了全社会普遍认可和尊重,并具有历史性的示范效应。
世界近现代史上涌现出的一大批商业精英,正是由于投身到慈善事业,才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推崇,才赢得了伟大企业家的称号。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有一句名言:“把财富带进棺材,死也不光彩”。他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正值事业蓬勃发展之际,他卖掉了自己的企业,将获得的5亿美元投入慈善事业;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是美国首个身价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据估算,他的财富折合现在的美元将超过3000亿,但如此巨额财富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反而遭到了人们的非议、谴责和病魔缠身,当他把财富贡献出来,他不仅得到了民众的爱戴,还奇迹般地摆脱了病痛,而且他的家族至今仍是美国最具声望的家族之一; 1930年,粮食工业巨头凯洛洛毅然捐出价值6600万美元的股票,成立凯洛洛基金会,正值世界性经济危机肆虐之际,他的善举难能可贵,为世人所称颂。在美国,将自己的财富投入到慈善事业中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也成为众多伟大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和历史传统,且至今如故。索罗斯、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等这些当代世界级的大企业家们,也纷纷将自己的绝大部分财产回馈给社会,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庞大的慈善帝国,续写着伟大企业家在新时代的佳话。中国的现代慈善事业发展还刚刚起步,但一批杰出企业家的善举同样令世人称颂。李嘉诚、陈光标等都是毫不吝惜地将大量个人财富捐赠给了慈善事业的企业家楷模,尤其是令人敬仰的余彭年先生,这位年过八旬的湘籍企业家,向社会的捐款已经超过了30亿人民币。
东西方的这些企业家领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次次地向世人表明:伟大企业家的价值不全在于财富积累的多少,而更在于为社会贡献的多少。伟大的企业家的前提当然是事业的成功,但成功不等于伟大,伟大的企业家是成功企业家中的最优秀成员,是企业家的领袖,是道德的珠穆朗玛峰。这些人大多数是出身贫寒、白手起家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有着超凡的经营能力和智慧,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磨难,对财富的本质和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创业阶段,他们全身心地进行财富创造和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深深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和财富的来之不易。到了即将退休或退休之后,他们基于对财富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责任,又把自己的热情、智慧和财富全部奉献给了慈善事业。他们的举动不仅感动的世人,也教育了自己的后代。子孙后代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伟大的企业家以及伟大企业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资本精神的真正内涵——拼命地赚钱、拼命地省钱之后,应拼命地为神圣事业而花钱。作为伟大企业家的后代,也因此会秉承家族传统,继承父辈的创业精神,自立自律自强,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同时饱含着对劳苦大众的热爱,肩负起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捍卫和光大家族荣誉,延续着父辈们的创业和慈善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三十年的商场鏖战,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积累起了巨大财富。 目前他们大多也已达到退休或接近退休的年龄,财富的继续增加对他们来说,仅仅是银行帐户上的数字变动,创业初期获得财富的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时候,他们需要找寻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新方向和新途径,慈善无异是他们追求更大幸福的东方曙光。让财富走上慈善的康庄大道,应该是第一代企业家继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佳选择。社会应该帮助他们,帮助他们更有效率地使用财富,让他们把源源不断的财富注入慈善的海洋,让他们和民众一同在海洋中欢畅地遨游。比如通过相关制度设计,引导第一代企业家更有效率地使用自己创造的财富,而不是让子孙后代躺在物质财富上饱食终日、坐吃山空。更重要的是建立散财之道,鼓励第一代企业家成立非公募基金会,以非公募基金会的形式把自己的财富科学、规范和高效地贡献给社会,服务于社会,让自己由一名企业家转变为一位慈善家。其实,伟大的慈善家往往是伟大的企业家的另一种称谓、另一张名片。一个伟大企业家把做企业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但他会把做好慈善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与使命。
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倡导成立更多的非公募基金会,实际上是在为中国诞生世界级大企业家改善成长的“土壤”和培育 “良种”。只有在纯粹慈善的汪洋大海中,企业家们才具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和无限的成长空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中国诞生世界级的大企业家,纯粹慈善是中国伟大企业家成长的土壤,也是他们的必然归宿,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心针和推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