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主要讲讲慈善人的立场、理想与社会责任。
首先讲慈善人的立场。我们已经做了一年多的慈善工作,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上,大家都非常尽心尽力尽责,我们有很多感想,也做出了感情。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认为做慈善的立场非常重要。我们是不是要站在政府立场上?比如政府认为某些问题需要解决了,所以我们要去做。这不可行,因为我们不代表政府,我们是民间力量。是不是站在某家慈善机构领导人的特有立场上?这也不能,因为每个慈善机构负责人都有自己做慈善的动机。那么,慈善人到底应站在什么立场上做慈善工作呢?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受到了我的大学同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的启发。最近,我看了他在网上发的两篇文章:一个是针对中国政法大学一位教授提出的“群体敌意事件”的概念;另一个是北大一位教授称老上访户中99%都有精神病。他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反驳,这让我对他肃然起敬。我觉得一个学者的基本立场,反映了他的良心。学者要讲良心,否则,就成不了大学者。同样,慈善人也要讲良心,讲善心。我们的基本立场就应该是老百姓的立场,应该是社会弱者的立场。所以,我们必须站在我们的服务对象、站在社会弱者的立场上,思考我们慈善人的所作所为。为百姓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是我们的出发点和目标。当然,在我国目前,政府、慈善机构及其负责人与慈善人的立场,在很多时候具有一致性,但慈善人任何时候都应坚守其基本立场。
第二、我要讲讲慈善人的理想,大家现在可能都在看《潜伏》这个电视连续剧,我是晚上通宵看的,觉得这个电视剧相当好。这个电视剧反映了一个人的信仰和理想。你想想当年国民党为什么搞不过共产党?军统站长整天想着如何去捞钱,手下的人都削尖脑袋钻营,而地下党也在挣钱,但挣到的金条拿去为共产党买情报,没有理想会有这样一种举动吗?再说,假如一个男同志和女同志住在一起半年,说他们都非常纯洁,非常高尚,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谁能相信呢?但是共产党人就能做到,他靠什么?靠理想,靠信念。所以,我们慈善机构,我们慈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社会大同,这与共产党讲的共产主义是一致的。让弱者得到社会关怀、照顾,能够逐步地融入社会中来,这不是社会大同,是什么呢?这是大而言之。中而言之,作为慈善机构,尤其是华民慈善基金会要高举起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的大旗,我们和我们的同行业朋友们共同努力,一起来打造一个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小而言之,就是把我们的每个项目做到最好,这就是把最好的事情做到最好。
第三、我要讲慈善人的社会责任。我们现在都讲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有社会责任,那么慈善机构有没有社会责任?我觉得慈善人要讲社会责任,首先要讲自身责任,慈善人和机构的自身责任就是要把所做的每个项目做好。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这就要求我们要专业化,有专业化的态度和专业化的服务方式。专业化是非常重要的,不强调专业化是做不好慈善的。现在,网上很多人对我们提出了各种请求,如果仅仅从一个善良人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去关注人家,帮助人家。但是,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必须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在我们服务的领域,针对我们的服务对象,做好我们每一项具体的工作,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这也是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要求,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跟社会讲清楚,在讲社会责任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握好我们自身的责任。
从华民慈善基金会的实践看,我认为慈善机构和慈善人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我们要以我们“善”的理念和行动去影响社会。为什么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原来我的一个观点是我们只做不说。上次开顾问会,我们的几个国家领导人都提出,好的做法不做推广,对行业没有推动,那就是你没有承担起你应有的责任。另外,还有一点,如果行业都不理解我们,我们纵使可以走到最前面,也可能走不远。我们不需要别人说我们多少好话,但是也不能让别人都说我们不好。我们做慈善,人家都说我们是疯子,说我们做的一团糟,也不是我们愿意得到的。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我们确实还有一个职责,就是要以我们的理念和行动,影响社会,共同发展慈善事业。汶川大地震,这样一场全民族的大不幸,的确激发了全民的慈善意识,但是话又说回来,这种热情和意识,持续的时间也似乎短了一些,包括我们华民慈善基金会的一些项目总落实不下去,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不能不说社会对现代慈善的理解有偏差。昨天一个媒体找我,说希望我们要对5•12做一些活动,现在很多机构已经在做这方面准备,但我说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的项目相当一部分没有落到实处,还让我们做什么其他活动?项目落实不了,原因确实主要不在我们,我们为了项目反复多次到灾区,可签的合同到现在为止就是没有办法落实,我们能怎么办?这说明这个土壤确实需要共同来改良。
二、应以慈善引导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做慈善,光靠一个机构、一个人是做不来的,需要全社会,尤其是需要社会中有钱人,特别是企业家一起做。我们现在讲企业社会责任,一般是要求企业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说不搞假冒伪劣,要注意能源的节约,注意环境的保护。在这一个前提下,如果还能拿出一部分钱来回馈社会,无论是什么企业,都是一件好事,特别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很少,在创业时让民营企业家把大量钱拿出来做慈善,他是不太愿意的。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像我这样做企业“做不好”的人会这样做,“做不好企业做慈善吧”,这也符合我这“伦理学博士”的心愿,哈哈。但我身边有一批会做企业的人呀,我是和他们一起共同来做慈善,或者说我是代表他们投身到慈善的大海中。但这种情况不具有普遍性,在创业和发展时期,企业的大量资金是要用于再投入的,不可能全部做慈善。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代企业家,现在大都在四五十岁以上了,再过一段时间就要退休了。退休以后,他们的财产相当一部分要反馈社会,作为他们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表现。我们有责任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些理念、做法和实践经验。
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通过慈善事业的发展让青年一代了解中华慈善文明的灿烂和现代慈善的意义,要把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发展与慈善发展相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这样的理念在青年一代心中扎下根来。这对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是有意义的。
(根据理事长卢德之博士在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研讨会上的讲话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