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 理论研究 > 华民学苑
慈善的“画皮”也该拨开
作者:卢德之
发布时间:2010-05-13

 

        大家知道:三鹿破产案已裁定终结的同时,30万结石患儿获赔的希望彻底宣告落空。就是这个给无数家庭带来灾难的“魔鬼”,在事发前扮演的却是“天使”的角色。

       三鹿集团曾宣布向中央电视台的《慈善1+1》大型公益栏目捐赠人民币200万元,用于帮助中国贫困家庭和残疾儿童康复等公益事业;就在事发前三个月的5·12大地震发生后,还将价值880万元的婴幼儿奶粉送往灾区,然而好景不常,曾经的爱心企业很快就被撕下了“慈善的画皮”。

        满嘴仁义道德的站在镁光灯下扭捏“做秀”的又何止三鹿一家。“冠名捐赠”、“慈善营销”成为企业粉饰公共关系的宣传手段,让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最聪明的要数“农夫山泉”买一瓶捐一分钱的广告,拿着别人的钱给自己立牌坊。

      一时间,“慈善”成了美饰的脂粉,什么人都想往脸上涂一些。就连一些地方政府也当仁不让地把“慈善的皮” 贴在了“政绩”的脸上,要么是领导带头捐款,明码标价,层层摊派,根据职务定金额;要么就是“吃大户”,要求企业用捐款换“政策”。

        这些做法其实就是以“慈善”的名义“派捐”。

        更为陈词滥调的是一些蹩脚的媒体跟在后面擂鼓助威,把“人性本善”的事情炒作得庸俗不堪。

        这些糟糕表现不仅“强奸”了国民的爱心,更让中国的慈善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无形中拖累了慈善行为本身的整体健康。

        我们期待中的慈善绝不是沽名钓誉的伎俩,也不是自我宣传的广告,更不是排着队往箱子里投百元大钞后对着镜头的微笑,而是出于本质的真诚,并以超功利的信念所实施的纯粹的慈善。

       不是所有的中国富人都怀揣“慈善换效益”的世俗算计,具有超功利慈善品格的企业家和富豪大有人在。

      1997年一位神秘人物创立了“仲明助学金”,每年出资100万元,先后有4000余大学生受到了资助。10年后经过媒体的多方挖掘才得知神秘的捐赠者是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他也被媒体评价为“最善良最聪明的道义引路人”。

      无独有偶,上海民营企业家沃伟东并没有上福布斯的中国富豪排行榜,然而他从1999年以来热心济贫扶困,资助生活贫寒的大中小学生,参加慈善义拍为患白内障的贫困老人筹集治疗经费,先后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累计达六七百万元之多。

       任何金钱都不可能让人感动,让人感动的永远是金钱背后的思想。一提到王永庆、余彭年、霍英东、邵逸夫、李嘉诚、杨澜等等这些人的名字,让人肃然起敬,并不是因为他们创造了巨额的财富,更不是他们捐赠的金钱,而是因为他们共同拥有着一种回报社会的纯粹的普世精神。

        近看中国10年,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民营企业已经奄有半壁江山,一些企业家并没有因为坐拥金山而眩晕,也没有像“三鹿们”那样披着慈善的皮,在经济体制的缝隙里“偷腥”,反而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中更加“自我捆绑”,而且从专心致志于企业的发展到了关心社会事业,企业家们深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理。

         同样是捐赠,他们与那些急功近利的伪慈善不同,他们不求任何回报,超越亲缘的,与受善者之间是平等的,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无私奉献。慈善传达的是人类的真诚,传播的是人间关爱、慈悲精神和人道主义。就像华民慈善基金会在推出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时,就坚持做纯粹慈善,绝不利用该项目做商业广告,也不需要受助人给予的任何回报,感谢信都不用写。

        然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捐出的是金钱,留下的或平静、或快乐、或幸福,还有社会的敬重。

        当一个社会乐善好施蔚然成风的时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贫富差距,人们就会处处感到温暖、快乐和幸福。人们于施助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成就感,于困境中受助而心存感激,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

         如果要带着面具去做慈善,一方面很可能会把自身的形象彻底毁掉,另一方面容易加剧人们的仇富心理,激化社会矛盾,那就背离了慈善旨在消除仇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宗旨。

         企业家特别是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既然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坚守纯粹慈善的立场,绝不能把慈善当成一个名利场,投身慈善事业一定要动机纯正,不能指望着靠慈善扬名、获利。这不仅是大仁大义,更是大智大慧。

(本文原载于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5月13日)

您是第 位访问者 京ICP备08103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97号 版权所有:华民慈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