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 理论研究 > 华民学苑
卢德之博士新论:这是一个需要用共享治理资本的时代
发布时间:2016-08-01
      7月31日,我会理事长、弘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卢德之博士应邀来到湖南师范大学,为2016年湖南省“慈善公益与社会发展”暑期研究班发表了题为《论资本与共享》的演讲。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40多所高校的青年教师、研究生、博士生、公益慈善界和创投界人士等100多人到班听课。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峣教授、副校长周俊武教授出席演讲活动,历史文化学院周秋光教授主持演讲与问答活动。在两个多小时里,卢德之博士以新颖、敏锐、开放、宏阔的论题和观点,获得了大家阵阵热烈的掌声与回应。

卢德之博士激情演讲中

一、这是一个资本的时代,这是一个共享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用共享治理资本的时代

卢德之博士立足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分析,首先提出了第一个观点,他认为我们正处在“三个时代”叠加的时代:第一,这是一个资本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是资本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身影。资本扩张与资本流动再一次提高了资本的地位与作用,而资本快速发展也给全球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深刻变化,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同时,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巨大作用也进一步显现出来了,资本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资本甚至改变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第二,这是一个共享的时代,主要特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无论是现代资本主义还是现代社会主义,都必须重视和尊重两个基础:一个是资本,一个是多数人。而且,必须在资本和多数人中间找到一个发展的“度”,一种均衡的状态。否则,这个社会就没法发展下去,两者之间有一个主要的连接,那就是让资本走向共享,即社会共享资本创造的财富。

第三,这是一个需要用共享治理资本的时代。近代资本发展经过了发展阶段、约束阶段之后,今天已经进入到治理阶段。如何治理资本呢?原则至少有三个大的方面:第一,治理资本需要一定的制度体系作保障;第二,治理资本需要道德约束,需要资本精神;第三,治理资本需要共享,而且不是简单地通过传统的革命方式去实现传统的“共产”。卢德之博士认为,所谓用共享治理资本就是说,用共享的理念协调资本的动机,用共享的道德价值协同资本的利益诉求,用共享的制度规范资本的行为,本质上就是用共享发展的思想来协同掌握了资本的个人、团体和国家,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为此,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方向与目标就是用共享治理资本。

二、21世纪以来的三种新资本观:慈善资本观、制度资本观、用共享治理资本观

卢德之博士认为,从处置资本与财富的角度上看来,21世纪以来,已经出现了三种新资本观:一是美国人比尔•盖茨,他更多地从宗教信仰和个人社会理想的角度,看到的是资本的善和富人行善的自觉性,提出了慈善资本主义的资本观,倡导从富人慈善的角度,把资本创造的财富拿出来交给社会,消除疾病与社会不平等,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所以,卢德之博士把比尔•盖茨的资本观称之为慈善资本观。二是法国人托马斯•皮凯蒂,他在《21世纪资本论》中认为,劳动回报永远跑不过资本的回报。资本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与手段,拥有资本的人得到财富的方式与速度相当快,甚至可以不再参与劳动了,这一切反映了资本的恶以及由此引起的日益严重的收入不平等,所以,他主张通过创新税收制度等方式加强对资本的再认识,强化对财富的再分配,从而缓解日益加剧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等问题。所以,卢德之博士把托马斯•皮凯蒂的资本观称之为制度资本观。

卢德之博士认为,还有一种资本观,强调资本与共享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核心是治理资本,目的是使资本好的一面更好,使资本恶的一面变好;原则是既要从制度上规范资本与共享的关系,也要从道德角度来约束资本与共享的关系;共享是目的,资本只是手段。卢德之博士把这种资本观称之为共享资本观。而且,共享资本观的核心是“协同共享”——一种既看到资本,也看到资本精神;既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也看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资本观。同时,“协同共享”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对一个国家来说,追求的是“协同共享”,而对国际社会来说,谋求的则是“协和共享”。

 

三、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卢德之博士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上的新突破、新发展,特别是在互联互通技术上的发展,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等,都呈现出共享的特征,尤其是共享经济的出现,已经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点,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共享的现实与价值对人类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共享作为一种理念已经从科学技术领域进入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并成为引领21世纪人类走出困难、面向未来的现实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习近平主席近几年来在众多国际会议、国际场合反复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本质价值就是共享。现在看来,人类一是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人类共享的先进理念,二是有了共享经济,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开的第一扇大门,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人类共享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卢德之博士的理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你不能离开我,我也不能离开你了;你的生活中有我,我的生活中也有你;你好我也要好,你可以好一些,甚至好很多,但不能是你好我却没法活下去;你好我如果总是不好,我也会让你不好,最后大家都不好,这是最不好的事,是恐怖主义的逻辑。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你好我也好”呢?这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共享”,共享经济、共享文化、共享政治等,也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人类共享发展与共享社会的机制。

四、财富与多数人:资本与共享的核心关系

卢德之博士认为,资本与共享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核心就是资本与多数人的关系,也就是财富与共享的关系。资本关系到物质基础,多数人关系到制度建设。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资本、把握资本,才有可能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只有明确了多数人原则,才会有和谐的发展环境,才有利于更好地运用资本,让资本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如果不能让资本更好地创造财富,即使有多数人制度作保障,也可能不会让多数人过上好的生活;如果有激发资本创造财富的机制,却没有多数人的目标,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社会。

所以,任何时候,正确处理资本与多数人之间的关系都非常重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与状态。无论资本主义发展史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都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资本主义首先抓住的就是资本,它的发生与发展都得益于资本,没有资本也就没有资本主义,资本与资本主义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资本主义高度重视资本与运用资本,也就是看重了市场,运用了市场。资本与市场结合起来以后,进一步激活了创新,经济发展快了,社会财富也就迅速地增长起来了。但是,资本主义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即没有建立多数人原则,没有树立多数人的价值目标。所以,资本主义尽管看到了资本的好处,重视资本,但由于没有把资本与多数人联系在一起,从21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问题就显现出来了,经济发展放慢了,各种社会问题出现了,所以就不得不调整资本与多数人的关系。

社会主义从产生的时候就高举多数人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基因,也是制度优势所在。但是,社会主义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没有客观地认识资本,没有正确地对待资本,更没有肯定资本对社会创新、财富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反而在一段时间内把资本完全否定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的社会主义终于开始警醒了,开始纠正偏差和问题了,开始重新认识资本、运用资本了。到九十年代进一步把资本与市场结合起来,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所以,仅仅有资本,没有多数人主义,那是不行的,是没有前途的;仅仅有多数人主义,而否定资本,“割掉”资本,也是不行的。社会主义拥有多数人的目标,一旦重视资本、运用资本,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就整体发挥出来了,社会主义才会真正强大起来。这样的社会主义才会不断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多数人在拥有制度保障的同时,也才会拥有强大的财富保障。资本主义也越来越看到自己的制度缺陷,看到对多数人的制度缺失了。至少,这样的趋势是明显的。所以,主观上不管资本主义承认不承认,客观上他们必须往多数人主义方向走了。

卢德之博士为书迷亲笔签字

五、跨国基金会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与手段

卢德之博士认为,由于世界经济生产、交换、消费方式的全球化以及互联网发展,国家主体力量在弱化,过去那种单一国家或少数国家主导世界秩序的传统模式已经衰落,而且在世界发展中国家作为权力主体的模式也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最明显的是,在21世纪全球治理中,除国家这个主体之外,还有跨国大公司、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等都已经发展成为国际间的新主体。如果不寻求这些新主体的合作,全球治理就难以寻找到更多来自商业、金融、技术、资本等层面上的支持。特别是面对多元发展的21世纪,人们更希望坚持多元主义的对话与合作,追求和平而非暴力的发展方式,如何发挥这些新主体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日益多元的社会发展主体中,慈善组织以及慈善行为作为一种国际社会新主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慈善的本质是共享。慈善作为一种新兴的、重要的社会发展主体力量,不仅继续以传统慈善的方式在教育、扶贫、医疗、环保、文化、社会等领域展开慈善活动,引领财富走向共享,还将更现实地面对21世纪人类发展,积极参与并展开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对话,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卢德之博士认为,跨国基金会作为一种全球慈善方式,将会对国际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目前看来,所谓跨国基金会总的特点是,筹钱与花钱突破了地域限制,没有国界的约束,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实际上的跨国大公司所设立的慈善基金会,无论筹资来源还是捐助对象都面对国际社会,如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二是历史上的大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红十字会等;三是21世纪以来产生的关注全球发展与进步的基金会,如华民慈善基金会等。而且,跨国基金会将会成为最有代表意义的“慈善天使”,象征爱心、美丽、健康与和平,为全球发展与世界和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卢德之博士认为,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中国越来越有能力、也有条件和义务培育更多的跨国公司,并设立跨国基金会,为全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六、全世界慈善人联合起来

卢德之博士认为,全世界从事慈善的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包括大慈善家、职业慈善家、慈善理论家、慈善工作者以及以不同方式参与慈善活动的人。而且,全世界慈善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彼此之间的信仰可能不同,文化背景也可能不同,但是大家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也就是说,大家的爱心是一样的,大家的善良是一样,慈善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有了这种共同善的基础,可以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相互监督、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发展。

卢德之博士认为,慈善家是最具有人类情怀的人,最能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必要性与历史紧迫性。全世界的好人应当联合起来,促进社会发展。不能让世界上的坏人联合起来,坏人联合起来,世界就会遭殃。所以,21世纪全球慈善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第一,全世界的慈善家一定要联合起来,不仅内部需要协作,外部也需要协作,为21世纪人类发展探索共享发展的道路。第二,以共享发展为目标,推动资本走向共享。共享是21世纪慈善追求的一个伟大目标,其核心就是要引领资本走向共享。从总体上说,资本创造的财富只有走向共享,才最有价值,才最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也就是说,慈善就是共享。第三,推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

卢德之博士认为,21世纪慈善人的努力方向应当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人类发展到今天,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一颗善良的心。慈善本质上就是道德的事业。慈善去道德化是不对的,但要去那些伪道德化的东西。慈善必须高举道德的旗帜,高举民族文化的旗帜,同时融合世界不同文化与文明,让慈善引领全世界共同去做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好事。

二是共同治理资本,更好地将财富转化为公共利益。全世界的富人是掌握资本最多的个人,应当更多地发挥资本的善,而消除资本的恶。总体上应该是,让好的更好,坏的变好。就中国富人来说,应当更好地把财富捐出来,在道德上引领社会发展,引导人心向善。中国慈善家可以把财富捐赠到国外去,但是不能把财富捐出去后,又回到国内来扩大影响,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慈善变得不纯粹不纯洁。

三是对待战争问题,态度鲜明:第一不赞成战争,第二尤其反对不正义战争,第三把不正义的战争消灭在萌芽状态。总体原则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恐怖、反对战争。世界都希望和平与发展,但是世界几乎每天都发生战争。我们不能让政治家、军事家们把世界搞乱了,慈善家再去做慈善。慈善家应当把工作做到政治家、军事家的前面去,发挥人类善的力量去反对战争、制止战争,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走向和平与发展。

卢德之博士认为,“慈善公益与社会发展”是21世纪发展的重要话题。讨论这个话题,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慈善公益的发展,还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慈善事业是崇高的,不再是人类文明的辅助工具,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体了。  

 

(7月31号上午,我会理事长卢德之博士应邀在湖南师范大学为2016年湖南省"慈善公益与社会发展"暑期班发表题为《论资本与共享》的讲课,来自全国各地40多所高校的教师、研究生、公益慈善界人士近100人到班听课。本文是卢德之博士的讲课录音,全文转引自华声在线

您是第 位访问者 京ICP备081030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597号 版权所有:华民慈善基金会